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的这种连续性之所以成为可能,除了各种其他因素之外,中华民族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因。自觉地继承、传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根本条件。孔子注重“述而不作”,述是复述,也是传承,述是早期古代文化积累发展的主要方式。(3月21日《光明日报》) 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这个课题来说,我们需要明晰的是,在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中,不仅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传统文化的糟粕。而只有区别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魅力。笔者以为,要走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需要完善的其实就是“四步走”的策略,按照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步一个脚印完善,最终抵达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彼岸。 挖掘。哪些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哪些传统文化有现代化的可能性,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挖掘”来实现。按照学者胡适的观点,重新估量古代的价值,这是一个现实且迫切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跟自己没有太多的纠葛,其实不然,“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其实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看,需要国家层面制定各类方针和政策,让传统文化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趋势,从而能够有清晰的脉络;从微观层面上看,“挖掘”的过程,其实就是动用各种新技术和措施的过程,尤其是大数据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挖掘传统文化的细枝末节,实现传统文化的呈现透明化。 甄别。按照哲学逻辑,一个词汇叫做“扬弃”,意思是说,既要保留也要抛弃,这其实就是一个甄别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评价来说,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思路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建立既定的标准,让传统文化能够精华留下,糟粕走远。唯有如此,或许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标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面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课题上,离不开这样的“甄别”步骤,不能够一股脑儿全部继承,也不能够一股脑儿全部抛弃! 继承。如果在甄别之后,面对传统文化留下的话题就只有继承了。笔者以为,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举个例子吧!在传统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善的弘扬,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里,也有“友善”的价值逻辑。这其实就是一脉相承的吧!对于你我来说,懂得“人之初,性本善”也就能够理念“友善”的价值逻辑,这其实是一个意思吧!所以,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全部内容。 创新。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必须顺应现代化的趋势,总得来说,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释放和理解,唯有顺应潮流和趋势,才能够让传统文化现代化。更不能够说,我们似乎应该获得一种创新的基因,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潜质,即能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有新的内容。唯有如此,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才能够指日可待。否则,只是延续旧路没有出路。(孙竹) |
相关阅读:
- [ 03-29]传承有“度” 传统文化更有魂
- [ 03-29]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要多辟蹊径
- [ 03-27]让传统文化更具“流行范儿”
- [ 03-27]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当创业遇上传统文化
- [ 03-24]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 [ 03-24]弘扬传统文化应立足大教育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