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集美区> 集美文明网> 文明创建> 正文
分享到:

集美前场陈氏糊纸家传百年工艺 成立传习中心开班授徒

2018-08-30 10:09  来源: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糊纸,又称“纸签”或“纸扎”,是将纸黏糊到竹子绑扎成的骨架上,形成各种形状的古法制作技术。在集美前场,陈赐勇、陈赐坚兄弟俩的糊纸技艺颇负盛名,通过剪、贴、拼、扎,他们的巧手可以做出世间万物,惟妙惟肖。图一: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承人陈赐勇、陈赐坚展示纸质人偶面具。

让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前场陈氏糊纸家传百年工艺,成立传习中心开班授徒

图一: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承人陈赐勇、陈赐坚展示纸质人偶面具。 (林志杰 摄)

糊纸,又称“纸签”或“纸扎”,是将纸黏糊到竹子绑扎成的骨架上,形成各种形状的古法制作技术。糊纸作品汇集了绘画、雕刻、竹艺、刻纸、剪纸等传统手工制作,是中华传统纸艺、竹艺精华的集中体现。

在集美前场,陈赐勇、陈赐坚兄弟俩的糊纸技艺颇负盛名,通过剪、贴、拼、扎,他们的巧手可以做出世间万物,惟妙惟肖。这个传自曾祖父辈的陈氏糊纸技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日前,集美区批复成立了前场陈氏糊纸技艺传习中心。

家传技艺

前场陈氏糊纸技艺传承百年

据陈赐勇介绍,清末时期,其曾祖父陈未,人称“糊纸未”,是当时厦门远近闻名的糊纸师傅。后来,祖父陈水加传承该技艺。陈水加的四个儿子中,只剩大儿子陈荣标(即陈赐勇、陈赐坚的父亲)接下了这项家传技艺。作为陈氏糊纸传统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陈赐勇从小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糊纸,18岁开始独立完成作品,随后,弟弟陈赐坚也加入行列。兄弟俩从事糊纸已经40载。

“陈家四代以糊纸为生,除了‘文革’期间,基本没有中断过。”陈赐勇的母亲翁碧英已近八旬,见证了三代糊纸发展。老人家说,文革结束时,丈夫陈荣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自家的墙面挖出泥土来做糊纸面具的模具。灌口三社一年一度的民间信俗活动,都指定前场陈氏制作糊纸雕像,已经合作了三代人。

图二:纸质人偶面具。(林志杰 摄)

工艺烦琐

一个作品可能要用近百种纸

“糊纸就是把纸糊在竹架上,别看这简单的一句话,其中包含很多细碎的工艺制作过程。”陈赐勇说,家里糊纸用的纸张就有一百多种,蜡光纸、宣纸、报纸、花边纸等,十分讲究。七色纸也是从专业纸行上精挑细选而来,有的纸成本高,例如细花边纸一米要一块钱。一个面具要连续粘贴十几层纸,一些比较复杂的雕像要用近百种纸。兄弟俩养成了收集各种纸张的习惯,出门旅游探亲时,也喜欢购买各地的“特产纸”。

除了纸张,陈家对用于粘贴的糨糊也有严格要求,至今仍是沿用传统方式自制。

选竹讲究

枝干只用自家种植的“三岁”竹

陈氏糊纸对竹子的选择也是非常苛刻的。

在陈赐勇家宅后院,种着几棵葱葱郁郁的竹子,这些竹子已经种了二三十年了,它们是陈氏糊纸“标配”之一。“这种竹子我们称为‘长枝竹’,市场上很难买到,历代传人都是自己种植。”陈赐勇介绍,糊纸作品骨架的主干所用竹子为灌口大岭山上的天然竹子,结实坚硬;枝干则只用自家的长枝竹,还必须是三年“竹龄”,只有这样的竹条,其柔韧性、弹性均恰到好处,既易于折弯,又折而不断。而且,陈氏兄弟俩已经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竹条的年龄。

选好竹子后,破篾是很辛苦的一道工序,特别耗时。然后,用竹篾扎骨架也是很考验功夫,造型是基础,如果东西走样,就没有观赏价值。

此外,后期的绘画、上色也是一门大学问。一件传统糊纸作品的完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陈赐勇家里摆着一个一人高的大型作品,是一尊神像骑着一只神兽,“光是这件作品花了我们两人半个月时间。”

图三:糊纸作品。(林志杰 摄)

》》喜讯

成立传习中心

面向社会收徒

无论是各式造型的元宵灯笼,还是栩栩如生的人偶神像,抑或复杂的故事场景,他们都能逼真再现,农村的宫庙活动、闽南婚丧嫁娶都有其“用武之地”。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糊纸的需求越来越少。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两兄弟都已年过半百,儿女虽然略有涉猎,但并不一定会以此为职业。“如果糊纸技艺失传了很可惜。随着社会发展,我们也在考虑如何让糊纸与时俱进。”如今成立了传习中心,两位传承人表示,将面向社会“收徒弟”,只要有兴趣来学的,他们都愿意教,把这份手艺传下去。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