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集美前场陈氏糊纸家传百年工艺 成立传习中心开班授徒
2018-08-30 10:09 来源: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糊纸,又称“纸签”或“纸扎”,是将纸黏糊到竹子绑扎成的骨架上,形成各种形状的古法制作技术。在集美前场,陈赐勇、陈赐坚兄弟俩的糊纸技艺颇负盛名,通过剪、贴、拼、扎,他们的巧手可以做出世间万物,惟妙惟肖。图一: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承人陈赐勇、陈赐坚展示纸质人偶面具。
图二:纸质人偶面具。(林志杰 摄) 工艺烦琐 一个作品可能要用近百种纸 “糊纸就是把纸糊在竹架上,别看这简单的一句话,其中包含很多细碎的工艺制作过程。”陈赐勇说,家里糊纸用的纸张就有一百多种,蜡光纸、宣纸、报纸、花边纸等,十分讲究。七色纸也是从专业纸行上精挑细选而来,有的纸成本高,例如细花边纸一米要一块钱。一个面具要连续粘贴十几层纸,一些比较复杂的雕像要用近百种纸。兄弟俩养成了收集各种纸张的习惯,出门旅游探亲时,也喜欢购买各地的“特产纸”。 除了纸张,陈家对用于粘贴的糨糊也有严格要求,至今仍是沿用传统方式自制。 选竹讲究 枝干只用自家种植的“三岁”竹 陈氏糊纸对竹子的选择也是非常苛刻的。 在陈赐勇家宅后院,种着几棵葱葱郁郁的竹子,这些竹子已经种了二三十年了,它们是陈氏糊纸“标配”之一。“这种竹子我们称为‘长枝竹’,市场上很难买到,历代传人都是自己种植。”陈赐勇介绍,糊纸作品骨架的主干所用竹子为灌口大岭山上的天然竹子,结实坚硬;枝干则只用自家的长枝竹,还必须是三年“竹龄”,只有这样的竹条,其柔韧性、弹性均恰到好处,既易于折弯,又折而不断。而且,陈氏兄弟俩已经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竹条的年龄。 选好竹子后,破篾是很辛苦的一道工序,特别耗时。然后,用竹篾扎骨架也是很考验功夫,造型是基础,如果东西走样,就没有观赏价值。 此外,后期的绘画、上色也是一门大学问。一件传统糊纸作品的完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陈赐勇家里摆着一个一人高的大型作品,是一尊神像骑着一只神兽,“光是这件作品花了我们两人半个月时间。”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