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我国历来享有文明古国的盛誉,自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以来,孝敬老人便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视不孝为大耻。正因为如此,那些不是真心孝顺老人的人,不孝顺老人怕被世人耻笑,仅把孝心挂在嘴边,口是心非,在活着时舍不得给花,死后开始竞赛,把孝敬当成“门面工程”。 每逢清明节的期间,人们上坟扫墓者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供奉的祭品花样百出,可谓“热闹非凡”。而与此景相反的是许多“空巢老人”,门庭冷落,眼巴巴地盼望有人能来看上一眼。然而,总有事与愿违,很多老人依然空守“闺房”。“生前冰冷如雪、死后温暖如春。”有位老太说:“与其人死后祭奠,不如生前照看。”满脸流露出羡慕“死者”的表情,想“预支”幸福。 近年来,“清明节”的祭品市场可谓火爆:除各种面值的冥币、纸制金元宝、天国旅行支票、阴间信用卡外,纸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旧三大件”和电脑、轿车、别墅“新三大件”及其纸扎搔首弄姿的“小美眉”、丫环、佣人、保镖、警察、私人医生、护卫队、雇佣军、直升飞机、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当然,也有鲜花、水果,乳猪、烧肉等清明的祭品十分旺销,有的地方还推出了“祭祖金猪”,198元、268元、388元等价格不菲。都是在向世人宣示:我很孝敬。实际上,只能掩耳盗铃,谁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能自己哄自己去吧。 说到底,清明节的核心意义是“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英雄创造了美好生活环境。但是,这份“感恩之心”,要用得科学、用得文明、用得合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人死如灯灭”,对死者的“感恩”有多大意义哩?怀有崇敬的心情就可以了,要紧的是照看好活着的老人、活着的英雄,有几分力、使几分力,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使他们快乐地生活,不再羡慕死者。但不少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不给父母花谁也看不见,自己给父母厚葬,上坟祭祀谁都能看见,所以催生了“奇葩”祭祀。 人们为什么而孝敬?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事实上,从古自今孝就是检验个人道德品质重要“砝码”。试想,一个荣辱不分、德行不良、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又怎能指望他清明如水、造福一方呢?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也很难爱国爱企爱民,往往是“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社会道德层次往往也是十分低下。一个只顾自己面子、不顾父母感受的人,祭奠是为了涂脂抹粉,文明便成了路人。(马全和) |
相关阅读:
- [ 04-05]画好文明城市的“点睛之笔”
- [ 04-05]文明祭祀需要“有破有立”
- [ 04-05]“花海专列”需要文明妆点
- [ 04-05]文明创城需要“微者不微”的共识
- [ 04-05]海警成立小组开展火灾防治宣传 助力文明祭扫
- [ 04-05]清明扫墓小心法律雷区:不文明路祭、放风筝惹意外
- [ 04-05]城管联合义工开展“文明祭扫 平安福清”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