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来临之际,成都长松寺公墓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3月20日《成都商报》) “互联网+祭祀”,助推清明文化与时俱进。又是一年清明时,在万物复苏之际,在吐故纳新之际,亲情的思念在涌动,民族的血脉在传递,缅怀先烈,祭奠亲人,慎终追远,让这个节日更多了几分厚重的内涵。是的,我们借助这个普通而特殊的节日,思念故人,分享回忆,交流情感,让中国式亲情得以延续传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清明习俗作为清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应与时俱进。曾几何时,焚烧纸钱、供足贡品、燃放爆竹成为传统祭祀的主要方式,但其核心精神和根本初衷,在于缅怀、纪念、追忆故去的亲人,以表达深深的哀思之情。如今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推出“互联网+祭祀”模式,倡导人们借助便捷的微信填写寄语,以表深深的思念。可见,从精神实质上而言,“互联网祭祀”与传统祭祀的思想表达是息息相通的,都能历经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陶冶,都能唤起对美好情感的追寻,都能凸显精神世界的高贵。 “互联网+祭祀”,改革传统方式正当其时。遵循现代文明标准,往昔传统的扫墓祭祀着实称为陋习。其一,严重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众所周知,焚烧纸钱将耗费宝贵的森林资源,供奉水果也是不小的资源浪费,有关数据表示,清明节当天全国上下的“白色浪费”绝不是小数目,既触目惊心,又可惜可叹;其二,极大地污染生态环境。在全民力争打赢大气污染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肆意焚烧应该明令禁止,呼吁生态环保,倡导绿色祭奠势在必行;其三,为了祭祀“亲自上阵”,令不少离家子女劳心费神。对于在外苦苦打拼的人们,千里迢迢返乡祭扫成为很无奈的现实,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惜昼夜劳累,慌忙奔波在路上。可见,“互联网+祭祀”的方式顺应社会所需,有效地解决了以上的矛盾冲突,“虽不能前往,但心向往”“虽无烟火缭绕,但情思奔涌”“虽无瓜果美食,但心奉神圣”,这一网络便捷的祭扫形式,无时无处不在传递着血脉相通的情感,既沐浴着心灵,又凝聚着亲情,更升华着道德。 清明佳节贵在“清静”“清朗”,对于已逝的先人而言,需要清静而悠然的环境,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讲,需要清朗而明净的氛围,既然如此,不妨借助“互联网+祭祀”的有力平台,文明而适度地表达哀思,即使没有“鞭炮齐鸣”,即使没有“齐全供品”,只要逝者在“清”中安然,只要生者在“清”中缅怀,这正是清明文化的终极所在。(李芳) |
相关阅读:
- [ 03-29]看重精神祭祀回归清明文化本义
- [ 03-29]文明祭祀 平安清明 有关部门 提前做好服务保障
- [ 03-28]长乐市玉田镇开展“清明节”缅怀先烈文明祭祀宣传活动
- [ 03-28]文明祭祀诚可贵 安全防范价更高
- [ 03-28]文明祭祀 诗意追思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