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至2016年,已连续发布了11次。通过梳理不难发现,10余年来《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可谓“丰富多彩”:有时政领域的,如“两会”召开期间“议案”“提案”混淆(2014年);有经济领域的,如“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2016年);有文化领域的,如“文职干部”误称为“文职将军”(2013年)等等。(2月26日 《光明日报》) 母语的传承,不仅关系到社会文化的导向,更关系到民族意识的确立和民族文明的延续。语言文化是人们直接交流的工具。自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天下以后,在华夏土地上,中华文明就变成了各族人民一起建造的命运共同体。而母语则是维系这共同体共同进步的语言基础。共同的语言打通了地域之间的隔阂,让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甚至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能够自由交流、无所障碍,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母语的传承关系重大,所以,变味的母语传承,并不是一种正常的传承状态。古语有言,“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语言若是一开始传承的便不精准,那么便很容易失真,如“正月剪头死舅舅”其实原本是“正月剪头思舅舅”,再比如,“无度不丈夫”被传成了“无毒不丈夫”。缺乏敬畏心的母语传承,很容易让母语跑了偏。要确保母语传承的精准,我们需要秉承“敬”字为先的原则。 母语传承,人人应当有颗敬畏心。敬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敬畏可以说是尊敬,也可以说是畏惧。要想传承好母语,我们首先就要了解母语。唯有了解传承母语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从内心里尊敬这种语言文化,内心里的尊重,是最好的认同;与此同时,对待母语传承,我们应当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快速投入,让母语传承不因时间的疏漏而被疏漏。 母语传承,人人应当有颗敬重心。语言保罗万象,有庄重的一面,也有戏谑的一面。对待母语的传承,有很多人因为觉得庄重的一面太过于严肃,从而选择了戏谑的一面。当母语被以开玩笑的方式随意更改、随意造句的时候,母语文化也便开始走向错误百出和疏漏百现。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敬而重之,对待母语文化,以慎重的态度对待。唯有敬重和慎重,能够让母语文化得到正确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能在时间上断代,母语传承也是如此。要传承好母语文化,在态度上,我们要有一颗敬畏心;在应用上,我们应当有颗敬重心,“敬”字为先,才能让母语文化,传承中不失筋骨,戏谑中不失本色。(苏小曼) |
相关阅读:
- [ 02-22]江西万载学童诵读汉语迎“国际母语日”
- [ 02-22]爱护母语 传承中华语言艺术
- [ 01-21]中小学外教由市教育局统一招聘 必须为母语外教
- [ 01-17][微观瑞士]你好中国!他们说的母语和中文问候让人感动!
- [ 07-28]日本拟推出智能交通卡 游客可获取母语观光信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