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 集美文明网 > 文明观察 > 正文

别让“历史剧”沦为“利市剧”

2021-12-23 08:12:31  作者: 舒爱民  来源: 四川文明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11月3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举办“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对历史剧创作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提出三点意见:一要牢牢树立大历史观;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要在创作理念上勇于创新。历史题材不能以个人臆想取代历史定论。(12月6日《北京青年报》)

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不乏历史题材剧目,要么是宫廷争斗、文武争锋等古装剧,要么是抗日救国、抗美援朝等战争剧。只是在这些剧目中,有的歪曲历史,胡说八道;有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有的戏说调侃,没有底线;有的玩弄穿越,东扯西拉……因而被观众称作大发神经的“闹剧”、雷人到死的“神剧”。但往往因为请了一些所谓当红明星领衔主演,或者以大制作、大阵容、大宣传作支撑,似乎还拥有不错的收视率或票房。

我们常说,文艺作品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就是还原生活,这是基础;而高于生活则是进行艺术加工,这是手段。无论是还原还是加工,都必须忠于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原则。那么,作为历史题材剧目来说,自然也应该遵循这一艺术创作规律,就是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就算是要进行艺术创新,也不能偏离历史本真和艺术本质的轨道,更不能陷入神化、虚无和矫情的泥潭。

历史剧出现娱乐化、戏说化倾向,当然有其现实原因,就是制作单位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欣赏趣味,屈从于市场经营和商业运作规则,过多考虑的是上座率、收视率,把经济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经济利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完全忽略了文艺作品承载的记录属性、教育功能、感化作用和引导价值。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当娱乐性成为“愚乐性”,当可视性伤害到了真实性,那么历史剧就沦为了“利市剧”。当艺术创新的目的只是为了经济创收,文艺创作就已经背离应有的规律和原则,成为没有约束的“无轨”列车,速度越快越容易“翻车”。

既如此,是该对历史题材剧创作和制作实行监管和规范了。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必须牢牢树立大历史观,把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大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正确的创作方向,在历史语境中观照现实,并在创作理念上因时而变、勇于创新,在拍摄制作上精益求精、匠心独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信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创作和打造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启迪影响现实的好剧目。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