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集美文明网> 文明观察 > 正文

青年艺术人才如何才能“冒”出来

2019-08-14 12:03:40韩业庭 来源: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平当年专科毕业就进入剧团工作了,如今她已成为中国评剧界的著名艺术家。让她困惑的是,现在很多文艺院团引进的毕业生,至少都是本科毕业,有的还拥有研究生学历,可大多数都“难堪大用”,需要院团重新培养。

同样困惑的还有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北京京剧院演员有几百个,可编剧一个也没有,“最近倒是来了一个戏曲编剧专业的毕业生,可他写的作品连基本的平仄关系都没有,完全没法用”。

近日,在中国文化报主办的“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上,来自艺术院团、高校的艺术家、专家、学者,无不对当下文艺院团青年艺术人才的现状感到担忧。

文艺院团要发展,作品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没有成批青年艺术人才的不断“冒出”,不仅院团发展会受到限制,艺术传承也面临断代的危险。面对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与会者纷纷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建言献策。

给青年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与一些文艺院团青年人才缺乏不同,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无论是创作人才,还是表演人才,数量上都比较充裕。

舞蹈编导费波是中芭青年人才的典型代表。费波学现代舞出身,也懂一些民族舞,但对芭蕾完全是门外汉。尽管如此,大学毕业后,他还是被中芭相中。

“要了他,就要培养他。”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王全兴说。为了培养年轻人,中芭把学习编舞的费波等人安排到了演员队伍中,让他们从学习了解每一个芭蕾动作重新开始。每天泡在演员队伍中,从群舞演员到领舞演员,费波渐渐入了芭蕾的门。

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2010年开始,中芭每年春天都要举办“芭蕾创意工作坊”,中央芭蕾舞团所有的年轻人,包括教员、演员、编导,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编创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集中展演。费波就是在芭蕾创意工作坊上脱颖而出的。他在工作坊上编创的很多舞段,后来成了《2012孔子》《鹤魂》《沂蒙情》等著名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艺谋也是通过费波在芭蕾创意工作坊上的作品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邀其参与创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除了费波,通过芭蕾创意工作坊,中芭近年还培养出了张镇新、王思正等多位优秀青年舞蹈编导,这些人构成了中芭整个舞蹈编导团队,其中多人已获得国际芭蕾大奖。

刘侗所在的北京京剧院面临的问题是演员太多,“全院仅主要演员就有120位,主演多导致大家都想唱主角,都不愿给别人配戏。如此一来,青年演员更难有‘冒出来’的机会”。

为了给青年演员提供舞台,自2011年起,北京京剧院面向35周岁以下的青年演员举办“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8年间共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10次,共有160名青年演员获得了参赛机会,以唱完整部大戏为要求组织青年演员练功、学戏、演戏,使剧院超过一半的演员都具备了主演大戏的能力。

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演员,编、导、服、化、道、音、美,缺一不可。可是,像北京京剧院这样著名的院团,虽然表演人才充足,但编剧一个都没有,人才分布严重不均衡。

最近,刘侗招了一个戏曲编剧专业的毕业生,“可他写的作品连基本的平仄关系都没有,完全没法用”。对此,刘侗既很无奈,也能理解,因为创作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旦断代了,想接续上得花很长时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各文艺院团都有大量编剧。后来,在“养编剧不如买剧本”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院团不再招聘编剧,导致的后果是,老一辈编剧逝去后,戏曲编剧人才出现严重断层。

这些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戏曲院校才开始着力培养戏曲编剧人才。“问题是,一个编剧人才的成长,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时间,不是你需要的时候,他就能凭空‘长出来’。”刘侗说:“戏曲院校戏曲编剧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四年或七年的专业教育,但毕业后往往很难直接‘上手’。”

于是,一边是青年编剧被打入冷宫,另一边是少数名编剧频频赶场。

如何解决戏曲编剧人才的断层问题?剧作家罗怀臻曾说:“要解决戏曲编剧后继人才难产的问题,就要不拘一格培养新人,形成人才冒尖机制,给年轻人更多机会。”罗怀臻主张多办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剧进修班,因为优秀编剧绝大多数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热爱并熟悉舞台艺术的人。

此外,戏曲服、化、道等方面的技术性人才也比较紧缺,而这一问题又容易被人忽视。据刘侗介绍,北京京剧院不少服、化、道方面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台上翻不动的武行演员转过来的。

戏曲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同样是个系统工程。以戏曲音乐人才为例,当下一方面学戏曲乐器的孩子少了,另一方面戏曲院校教戏曲乐器的老师也越来越少,“在一些院校,有的乐器专业甚至一个老师都没有,这个专业也就办不下去了”。刘侗认为,戏曲院校应与戏曲院团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对接,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戏曲院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以团带校,比如鼓师、琴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院校的学生上课,以弥补院校师资不足。

别让学历成为人才的“拦路虎”

专家们表示,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有自己的规律,一方面要有耐心,另一面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现在很多院团尤其国有文艺院团进人大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我倒觉得,学戏曲的孩子,与其在大学里学四年,不如在院团里练四年。”王平当年专科毕业后,也曾犹豫要不要再上本科,后来考虑再三,还是进了院团。在院团里,她受到众多名师的指点,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量登台演出的机会,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不过,很现实的问题是,除了应聘时学历会成为“拦路虎”,工作后的晋升、评职称等也都有学历要求。王平工作后,尽管能力出众,但为了评职称,她最后也只能向现实妥协,“拿了个在职的文凭”。

王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不要让学历等成为艺术人才成长的“拦路虎”。

一个好消息是,国家已启动“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刘冬妍希望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在不久的将来,大量杂技、舞蹈、戏曲方面的中专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院团工作,边演边学边成长,而不必为了一纸大学文凭中专毕业后继续在学校熬时间。

毕业生进入文艺院团,从新人成为人才,离不开院团的接续培养。对此,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导演马彦伟很有发言权。据他介绍,大学毕业进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后,剧院经常请老艺术家给年轻人上课,告诉他们“过去剧院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剧院还从艺术院校请了各方面的老师,有针对性地对新员工进行形体、台词、舞美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加大对青年演职员再教育的力度。像马彦伟一样的青年演员,在剧院“扶上马,送一程”的接续培养下,很快由青涩的学生成长为成熟的“台柱子”。(记者韩业庭)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