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是教育的必修课,但如何通过教育,加深小学生对节约粮食的理解,进而自觉注重节约,这对老师来说却是不小的考验。这位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灌输,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积极创新,实施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调研报告的方式去查找原因、寻求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显然是一种积极且富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节约粮食,人人都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许未必知其深意。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也没挨过饿,自然不知粮食的珍贵,更不懂得珍惜粮食的意义。尤其是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享受着父母和长辈的多重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吃”的问题上,更是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一些孩子也从书本中知道了节约粮食的含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依然养成了挑食、好吃懒做、浪费粮食等习惯。 此外,一些学校的食堂饭菜也存在问题。比如,分量上不注重科学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食量,导致供给过量,出现剩饭剩菜,这都是导致学生出现剩饭剩菜的原因之一。在上述新闻中,参与调研的学生还将导致剩饭剩菜的原因聚焦到媒体对农业的报道上,从媒体的报道方面寻找原因。可以说,只要和节约粮食有关的问题,都在学生们的调研范围之列。这样的思考更加成熟,形成的调研报告也更加全面。找到了原因,也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远比在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要有说服力,也有效得多。 做调研报告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文字功底,虽然小学生的水平还达不到那样高的标准,但这至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教育理念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符合教育的本意,也是一种积极的举措。如果老师将浪费粮食的前因后果直接告知学生,将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前公开,学生不仅无法获得真知,而且也无法享受到调研和探究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教育要“教”更要“育”,为人师者,应当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这样的教育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