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我们通常会认为有两位“老师”:一是家长,二是学校教师。但其实,还有一位无声的“老师”,那就是书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它如影随行、一路相伴,既是孩子的良师,又是孩子的益友。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陪伴和影响孩子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热爱读书。在海量的名言警句中,读书的好处也被解析得明了而透彻。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历来少不了引导和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一重要内容。但现实是,中国青少年的整体阅读现状仍不乐观,我们想要努力实现的“全民阅读”目标,首先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就还存在短板。 有些人把读书视为一个爱好,有些人把读书看作一种习惯,有些人把读书当作一项工作,也有些人把读书作为一种工具……无论哪一种想法,都有其合理性。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读书,但其实笔者以为,这类人并非不喜欢读书,只是还没有读到喜欢的书而已。 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西贯通、博古通今,一切我们知道的可以在书中得到验证,一切我们不知道的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朋友,怎会有人不喜欢?所以说,没有不爱读书的人,只因读书不得法、不明意。 读书,应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标配”。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更多充当示范者、感染者,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在阅读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学习和效仿,从而能够主动去拿书、去选书,这才是爱上阅读最初该有的样子。 相反,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是充当了教育者、指挥者,一味将书硬塞给孩子,苦口婆心地道出一大堆读书的好处,而自己却站在一旁监督孩子读书,这只能将孩子推得离阅读越来越远。 让孩子爱上阅读,这种爱只能是主动的,绝不可能是被动的。这种爱,既有一见钟情,也有日久生情。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与书籍共处的时间和空间,这会让他们一生受益。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