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既关乎整体生态环境,也影响个人生活质量,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的大事,还是一件影响中国绿色发展转型的实事。垃圾分类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这不但需要建立规范标准、提供设施保障,最关键的是能否转变群众长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惯。要首先确保垃圾分类前端环节的顺利运行,否则垃圾分类就只能落空。 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一年已经超过2亿吨。一些城市开始出现“垃圾围城”,挤压城市空间,影响环境质量,成为城乡发展的一大“痛点”,群众热切期盼能够解决好垃圾问题。有目标更要有行动,要有效实现垃圾分类,靠少部分人的努力肯定不够,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从前期试点情况来看,垃圾分类的难点还是因为很多人一时难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无论是在整理家庭垃圾,还是在外丢弃垃圾时,不能按规范对垃圾进行分类,时常将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进行混放,扔垃圾时也不注意分类垃圾箱的标识而随手乱扔,这就大大加剧了垃圾分拣和处理环节的困难,即便分类标准再完善、各项设施再健全,处理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生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在一些垃圾分类成熟的国家,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让群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但要真正推动垃圾分类落实,就必须下大力气去改变群众的惯性思维,促进群众加快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动。这一方面需要持之不懈的宣传和引导,运用媒体宣传、社区组织、活动动员、上门指导等多种方式,给群众进行密集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在最短时间内让垃圾分类的意识能够在群众心中扎根;另一方面要建立处罚机制,对发现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要进行适当的处罚,以此倒逼群众行为习惯的养成。 垃圾分类利在千秋,需要所有人同参与、共努力,只有每户家庭、每个人都能够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才能保证垃圾分类处理链条的有序运行,让群众期盼的良好生态环境从蓝图落为现实。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