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求仙驻跸而得名。两千余载的岁月长河,给秦皇岛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近些年,河北省及秦皇岛市出台一系列措施,完善了历史建筑的确定标准,明确了修缮保护要求。 一处历史建筑之所以成为文物,重要前提就是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为每一处历史建筑标明详细信息,就是赋予其独一无二的“身份”。当历史建筑有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就会让更多人去认识它们、保护它们。认识它们,不仅仅是认识一处建筑,更是留住一份“乡愁”;保护它们,不仅仅是保护一段历史,更是保护那段历史背后的文化风景。当然,明确“身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护身符”,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首先,要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在文物保护领域,一般认为一座建筑是否达到50年,是评判其是否属于历史建筑的重要标准。此前,一些地方曾公开向社会征集建成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相对而言,秦皇岛市首批纳入保护图则的58处历史建筑,“年龄”从400年到十几年不等。可以预见,该市在全面摸查的基础上,还将有更多历史建筑不断列入图则。这些被赋予“身份”的建筑都将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其管理覆盖面更广、门槛较低,保护力度自然相对更大。 其次,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从现实看,历史建筑既有古代建筑,又有近现代建筑;既有公共建筑,又有私人住宅;既有建筑群,又有单体建筑。在同一类建筑中,也各有特色。针对历史建筑的形态、产权、功能等差异,有必要设立对应的分类、分级保护机制,并纳入城乡统一规划,理清管理职能,落实修缮保护责任,维护保护的稳定性与延续性。针对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强化预防性保护,完善安全防护的标准规范与管理机制,降低被拆除或损毁的风险。 同时,要致力挖掘文化价值。历史建筑的价值重在文化价值。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修缮是一种保护,对其文化价值的挖掘并全面开放也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只有更好地为大众所用,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护。诚然,这一类保护,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的同步提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