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书屋、农家书屋、流动书屋……如今,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人性化,老百姓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有益的选择。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即便是在数字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也依然有着厚重的现实意义。 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不及韩国的11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了,虽然通过数字化等方式阅读的人数逐年增长,但由于数字阅读“碎片化”“沙漠化”的限制,阅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此同时,纸质书籍的销售价格水涨船高,使读者的读书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公共图书馆又存在距离远、借阅不便的弊端。因此,老百姓更加渴望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的阅读服务。 把书屋设在社区、小区或是村庄里,则会有效缓解图书借阅不便的问题,而且各类书屋能够针对周边群众的需求和特点,动态调整图书的种类和内容,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需要。从便民书屋、农家书屋、流动书屋的运行情况来看,普遍能够得到群众的青睐,在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群众身边的书屋,能够有效增强群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率,让更多人愿意花费时间去读书学习,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快乐。 对待阅读的态度,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高度,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阅读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将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盘考虑。通过建设更多功能实用的书屋,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面,为公共阅读提供更大便利,从而引导和培养公众的阅读习惯,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国民的阅读率。 便民书屋能够助推阅读走进千家万户,在社区、小区里营造出更为浓郁的阅读氛围,并由此带动整个城市、整个社会阅读的热情。便民书屋需要不断完善功能,满足社区里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文化阅读需求,畅通阅读的“最后一公里”,把阅读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让书香中国扎根人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