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全面提升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努力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深入探讨培养创新人才的组织方式和培养模式,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话语创新和模式创新。 赋予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一支“四有教师”队伍的需要,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既有对思政课教师伦理规范维度的考量,更有其价值逻辑的意蕴。一方面,师生是致力于寻求真理的学术共同体。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旨归是塑造人的灵魂,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作为寻求真理的共同体成员,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将学生之“思”导向事物的本源,指导学生在探究真理的实践中自我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师生是致力于实现教育道德任务的道德共同体。教师和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构成道德共同体关系。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约翰·赫尔巴特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惟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学术共同体的成员都会徜徉在探寻真理的学术之路上。这条路通向未来,未来会展示光明。 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修养引航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政治信仰、身处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坚定政治定力、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坚定政治立场以及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传道授业解惑的仁爱情怀,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引航作用。思政课教师以坚定的政治修养引航学生,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有不懈的追求,心中有坚定的信仰,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探究中积累精深的学养。这样,才能有扎实的功底、足够的底气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说服学生、赢得学生。 思政课教师要以扎实的理论素养引导学生。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终身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的高度、深度、广度;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创新思维方式的新要求,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学生指点迷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政课教师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如果思政课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言行失范、道德败坏,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尚的道德涵养引领学生。思政课教师“导之以德”,学生才能“有耻且格”。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严于律己,以德立身。要自觉捍卫学术尊严、珍爱自己的学术声誉,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高洁的学术操守和高尚的学术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德施教。知识学习的过程无时无处不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既有师生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学习共同体成员群体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纪律约束与意志磨炼等。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对其加强管理监督,严格要求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在点滴进步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爱戴,才能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逐步涵养并构建人生大格局。 (郑忠梅系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