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数量和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如何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3月初,故宫博物院公布《清明上河图》再展的消息,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微博网友纷纷点赞。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和体现出的情感要素,让现代人趋之若鹜。文物如果仅仅放在博物馆里,那便是“死物”。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也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文物应该与人们多见面,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大餐。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开发,故宫博物院是先行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采用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将文化资源创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浏览人数不断增加,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增长。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这些新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更贴近百姓生活,使文物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进生活,与百姓直接对话。 文物从历史深处走来,满载着文化记忆。通过与文物对话,可以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而今天,我们更要运用科技手段,为文物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文物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老百姓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而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意蕴也让人心驰神往。揭开文物神秘的面纱,用新形式、新技术、新创意来让文物更接地气,不但能让现代人在欣赏文物时,不忘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更能够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活”起来,从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