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场所人气爆棚、游人如织,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选择之一。不过面对与日俱增的公众需求,目前博物馆的供给和服务能力还存在不小的短板,在职能定位、建设发展、运营管理、商业利用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造成了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正如刘玉珠局长所说的:“博物馆正处于成长期的烦恼中”。只有解决这些烦恼,博物馆才能以更佳的姿态面向公众,更好地发挥出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博物馆也要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群众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群众对博物馆是否满意,这些都基于博物馆所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之上。虽然目前很多博物馆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文物储备,在对馆藏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中也有所建树,但在公共服务这一块短板依然比较明显。有的博物馆场所小、设施老旧、人员缺乏,无法为群众参观提供优质的条件和服务;有的博物馆展览类型单一、内容重复,让群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些问题主要出于供给侧一端。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完善顶层设计着手,围绕“提供多元化、高品质文化需求”的目标,在体制机制上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同时要聚合政府、社会资本、博物馆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博物馆提供更充分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解决博物馆发展的后顾之忧,才能集中精力于供给侧的改革提升之中。 博物馆绝不能流于低俗媚俗。博物馆不是庙会、集市和游乐场所,必须时刻把文化安全、文物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为了追求商业效益而向不良风气低头。有的博物馆过度追求商业化,结果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物展览的幌子,实际上是向游客兜售产品,甚至还有的制假售假,令消费者蒙受了损失,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形象和声誉。博物馆必须坚持“高雅不深奥,亲和不媚俗”的价值底线,始终不忘公共文化教育的职责定位,积极塑造和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绝不能让传统文化蒙尘。 博物馆是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要坚持公益化属性,把握商业化运作的尺度,在提升服务能力上多下功夫,让更多人能够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