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放寒假了,新年也近了。1月27日至29日,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的一群二年级学生,乘坐6条轨道线,行程100多公里,去轨道沿线寻找“年”。这三天,这些小学生还在轨道沿线的磁器口、大学城、火车北站、T3航站楼、碧津公园、石灰市市场、解放碑、洪崖洞、大剧院……街访了200多名路人“年是什么”。(1月30日 《重庆晨报》) 年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难度不小的问题,能够回答上来的孩子少之又少。于是,我们会在孩子们的寒假作文里看到绞尽脑汁后的答案:热闹、快乐、幸福、高兴。除了这些形容词之外,就是“食品可好吃了”“奶奶可慈祥了”“爸爸可开心了”“妈妈可高兴了”之类的表述。 年是什么?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把答案告诉孩子们,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重庆这所学校的这个“寒假作业”就十分有意义,让孩子们去“寻找年味”。孩子们从街头巷尾到公园景点,再到交通枢纽,他们见证着自己眼里的“年的模样”。 自己寻找与理解的“年的模样”,印象会最为深刻。妈妈描绘的年、奶奶形容的年、老师讲授的年,只是一种概念的年,而孩子们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自己嗅到的,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年。孩子眼中的年是丰富多彩的。在孩子们的研学日记中,记录着在大学城跟大学生姐姐的对话——“年就是团聚”;记录着火车站清洁工叔叔的答案——“年是比平时工作更忙”;记录着街头爷爷奶奶的回答——“年是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这些孩子的“寻年之旅”是一堂特别的社会实践,是一次生动的节日文化教育。让孩子们成长离不开社会实践,而究竟实践什么才最有意义?每年一到寒暑假,学校会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无外乎“帮妈妈做饭”“帮奶奶打扫卫生”等。不能说这些社会实践没有意义,而是说这些更该是孩子在日常就要做到的事情,“寻找年味”则是最具有寒假属性、最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寻找年味”的实践唤醒的是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热情,唤醒的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课本里讲传统文化,孩子们难以理解,而且接受的热情不高。只有让他们靠近传统文化、接触传统文化,才能因为感同身受,而深深爱上传统文化。 有人说,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淡化的不是年味,而是我们心里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年味没有淡化,只是我们的嗅觉迟钝了而已。弘扬传统文化,就需要多一些创新的载体。“寻找年味”是有滋有味的“寒假作业”,这样的假期作业不妨多些、再多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