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人们思乡情切、归意正浓,于是关于乡愁的话题便多起来。乡愁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被定义?很多人恐怕未必能说清道明。可即便如此,当我们一聊起故乡的风物人情,一想到久违的亲戚朋友,脸上就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连目光也都变得如暖阳般温柔,这大概就是乡愁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故乡风物,还是风俗人情,抑或是亲人朋友,都与那个远在天边的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便将乡愁与故乡绑定在一起:无故乡不乡愁,不回乡便不解乡愁。在春节期间,“回乡”便是亿万国人最关心最迫切期待的事情。可越是如此,回乡的路途就越可能千难万难。春运难,尤其是在人口流动空前频繁的今日中国,春运更是游子们的一块心病。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少人不再挤那条难走的归乡春运路,而是选择“反向春运”,把父母兄弟姐妹接到自己打拼的城市,一家人同样整整齐齐、团团圆圆,并不缺少欢声笑语。这种方式既能慰藉乡愁,又能免去路上拥堵之苦,同时还可以带至亲至爱们看看外面的风景,可谓一举多得。 有人说,没了故乡,看不到年俗,便失了年味,乡愁也就淡了,而“反向春运”与故乡渐行渐远,乡愁便得不到慰藉。笔者极不赞同这种观点:一是乡愁不能被僵化理解,见人见事见风俗,这固然最能慰藉乡愁,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就不能过于苛求完美,一个来自故乡的包裹,三两远道而来的亲人,何尝不是乡愁最好的解药?二是乡愁不能脱离时代轨道独自远行,在快速融合、兼容并包的中国,故乡的概念早就应该扩展,久居在外,我们既是老家的一份子,也是新家的一份子,两个地方都有我们点点滴滴情感的浇筑。 抬头有明月,心中有故乡,其实人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父母在哪里,乡愁便指向哪里。“反向”是一道别致的风景,无奈中透着智慧和豁达,它赋予春运更丰富的内涵,它让悠悠乡愁有了更宽阔的出口。“反向春运”,反的不是年俗,更不是对故乡的热爱,而是换一种思路对抗离愁别绪。当每个人都在为团圆而努力时,当“反向春运”成为常态时,他乡的年俗便会被注入新鲜血液,这也会改变着、丰富着,甚至是重新定义着传统习俗。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