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通常以浅显易懂的绘画语言,表达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反映群众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和春联一样都起源于“门神”,而后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春节挂贴年画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对传承弘扬春节习俗文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传统的“胖娃娃”“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年画,几乎走进过每一个中国家庭,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符号。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时代发展,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年画逐渐被边缘化,悄然淡出公众视野。然而,年画并没有完全消失,不过已经告别了寻常百姓家,而是进入收藏领域。年画失去了其原来的民间基础,失去了俗世的烟火色,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既有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不再认同年画的民俗文化价值的原因,也有现有居住环境的改变让年画无处张贴的缘故,更有年画创作者缺乏创新和转型之故…… 然而,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的一种呈现,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因此,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当下,“年画重回春节”的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年画重回春节”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多方发力才能达到理想彼岸。相关部门、文艺工作者应借此东风,采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年画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进行宣传,让更多人能认识到年画中的乡愁,认识到年画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年画创作者还需要大胆创新,让年画中的传统因素和现代生活完美对接。有关部门也应该采取扶持等办法,鼓励更多画家涉足年画这一领域。只有多管齐下,年画的文化价值才能重新彰显于现代生活,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