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数据,本是作为衡量相应节目版权价值、相应时段广告价值的参考。对其肆意的篡改扭曲,是严重违反商业伦理、践踏诚信原则的造假行为,只会形成不公正的创作、宣发生态,造就劣币驱逐良币的虚假繁荣。过去一段时间,影视行业的收视率造假多次受到媒体的关注,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收视率造假源自于收视率崇拜,是一种价值观的污染。在相关媒体的揭露中,不难看出收视率造假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产业,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即使是那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也必须花高价去购买假收视率数据,这就使得创作失去了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市场环境,对电视剧的创作体系构成了根本上的破坏。 当下影视娱乐行业“鲜肉与鲜花”当道、天价片酬频现以及“流量与口碑倒挂”的局面,或多或少都有着收视率污染的影子。创作者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投资者也在市场乱象面前望而却步。更严重的是,拍摄出来的极个别成品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某种程度上甚至干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甚至危害到国家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安全。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媒体传播渠道不断更新,网络文艺形式昂首阔步发展的今天,评判一部影视作品好与坏的标准早已不是只有收视率一条,而对收视率这类传统指标的作假行为,也越来越显得浅薄可笑,难以为继。从适应观众审美需求的角度来讲,立足有高质量的内容,深耕细分市场,挖掘冷门题材,已经成为未来影视行业明确的发展方向;而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而言,如今也可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时统计全量样本收视数据,分析颗粒度精准到户,几乎可以杜绝样本污染,全面还原多元化的收视需求。换言之,根治收视率造假行为的条件与时机都已完全成熟,对影视行业价值观的拨乱反正已经势在必行。 不过,通过技术手段应对收视率造假还不足够,仍应当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建立起完善的机制体制,打造有利于优秀作品传播,有利于产业良性发展的健康、安全、清朗的新环境。让影视工作者在公平机会下创作丰富多元的作品,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