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迎来“元年盛世”到2018年进入寒冬,中国原创文学IP在短短3年间历经了曲折的发展,多元的创新元素以及强大的变现能力让人见识到了IP的巨大价值和市场前景。但与之相伴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歇,授权混乱、抄袭盗版、资源囤积、价格虚高以及同质化严重等不少问题始终困扰着IP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导致IP迅速转冷的主要原因。不过,作为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IP的前景依然被广泛看好,只要能够早日解决发展障碍,重新回到高品质的发展轨道,IP仍有很大希望走出低迷,延续辉煌。 回顾IP的发展之路,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新”是主要的促动要素。虽然当时网络原创文学已历经20多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但从文学向影视作品的改编前所未有,这种全新的文化产品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为新鲜的感官体验。凭借这种“新”的优势,IP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并以影视改编为中心向游戏、文创等产业辐射,构建了丰富的IP产业生态圈。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持续发展,“新”的优势已经不再那么突出,观众心中的新鲜感逐渐淡化,开始对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观众的这种需求,IP就难以持续发展下去。 无论是IP产业生态还是基础性的网络文学,保持创新都是核心要素。但由于现存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想要继续出新难上加难,再加上一些创作者急功近利、心态失衡,为了追逐眼前利益而舍弃了创新精神,使一些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的作品流入市场,搅浑了一池春水,辜负了观众的信任。解铃还须系铃人,IP要重振雄风,还需要从自身做起。IP生态圈的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冷静下来,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与态度,用工匠精神去雕琢好每一部IP作品,重新赢得观众的认可与信任。 IP有着出众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空间,只要能够潜下心来思考与创作,必然能够推出有新意、价值高的作品。创作者理应有强大的信心和决心,为IP产业树立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标杆,构建更加严谨科学的衡量体系,为IP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