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城乡差异、资源浪费、“最后一公里”制约,以及知晓率低、参与率低、设施利用率的“三低”问题,互联网所具有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等特征,为公共文化拓展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2016年,“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它整合了全市的场馆资源、活动资源、内容资源。市民只要打开手机,就能进行活动预约、场馆预订,也能享受社团入驻等服务。文化活动上网后,各区场馆利用率明显提升,活动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大大增加,公共文化的展示空间也随之拓展,同时也为考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了数据支撑。这种“政府配送、百姓点单、社会主体提供服务”的文化配送模式,缩小了供需间的缝隙,实现了内容配送效能的优化、精准化。 从“文化上海云”的实践来看,依托“互联网 ”的技术平台,能够切实满足公众对数字文化服务的多种需求,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可以让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更为多元,内容更加丰富,供给方式不断创新,供给管理也日益完善;同时,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渠道,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为掌握群众需求、产品效益评估、经验总结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进程。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要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就必须在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基础之上,充分重视互联网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研究和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强化服务,从而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使人民群众应有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