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集美区> 集美文明网> 未成年人教育> 正文
分享到:

集美区后溪中心小学:给孩子多彩梦想插上翅膀

2018-11-12 09:53  来源:集美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苎溪是厦门第二大溪流,她穿越集美全境,孕育了后溪镇光辉灿烂的流域文化。

给孩子多彩梦想插上翅膀

后溪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地域和历史人文,努力探索师生幸福工作、快乐学习的“生态乐园、成长学园、精神家园”

图一:学生创作釉下彩瓷器。 (后溪中心小学 供图)

苎溪是厦门第二大溪流,她穿越集美全境,孕育了后溪镇光辉灿烂的流域文化。集美区后溪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地域和历史人文,以“苎溪乡土文化”为校园文化特色,围绕“悦园教育”,努力探索师生幸福工作、快乐学习的“生态乐园、成长学园、精神家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简介

后溪中心小学毗邻厦门北站,其前身为1921年由爱国华侨集资创建的“第七区公立第二国民学校”,至今已有97年历史。

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厦门市文明校园”“厦门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市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等荣誉,同时又是厦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点”“集美区闽南戏曲示范点”。

校园环境:闽南文化特色凸显

一进入后溪中心小学南门,便可以看见镌刻在富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景墙上的方言俗语,这里展现了沿溪十一个主要姓氏家族流传已久的廉风廉训,如杨氏的“廉垂四知,清白传家”等,成为熏陶孩子的生动文化景观。

在学校悦美楼五楼,学校利用柱子、廊道等,紧扣“苎溪清流”主题,展现家乡清廉人物故事、俗语等,用心打造浸润教师的廉洁文化。

在学校风雨跑道上,学校创意建设“体育讲古角”,以 “苎溪乡土文化”为风格印记,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从闽南民间的体育童玩入手,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国体育历史故事,孩子们在追溯中华体育历史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在学校悦趣楼廊道和楼梯间,以“春之韵”“夏之曲”“秋之律”“冬之歌”为主题的二十四节气闽南歌谣、谚语、民俗巧妙地呈现在墙壁上,随时随地给予路过的孩子潜移默化的渲染,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

图二:学生们在讲古长廊做运动。(后溪中心小学 供图)

教学课程:乡土文化厚植课堂

“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人,塑造人,但要将‘苎溪乡土文化’深入孩子心中,还要让乡土文化进入课堂。” 后溪中心小学校长刘生辉说。

学校聘请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贤达为木偶戏、歌仔戏、武术、民族鼓乐队等社团的外聘辅导员,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载体,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传习闽南文化艺术。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先后与周边的理工学院、东宅社区书院、城内五祖拳传习中心、厦门市月娇木偶戏剧团等社会资源共同致力于少年宫课程开发。

经过几年的社团项目教学实践,学校不断完善提炼出版有后溪特色的乡土教材《苎溪乡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之“闽南童谣”“后溪乡土文化”“体育讲古”和“二十四节气”等,并在各年段每周的校本课上传习,让传统文化教学在课程中落地生根。

学校研发美术特色课程釉下彩,让学生们利用画笔和瓷器,学习感受传统文化。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系列具有闽南主题特色的釉下彩瓷器作品,如闽南建筑、闽南童谣、传统节气、闽南廉语等被创作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民间工艺。

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要有活力,必须有活动来支撑。学校只有想方设法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的魅力,真正实现‘成长学园’这一办学理念,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刘生辉说。

学校结合各种重要活动和节日,搭建七彩舞台,架设多元育人路径,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和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传统元宵、端午、中秋节等节日,开展具有闽南特色的搓汤圆、猜灯谜、包粽子、做花灯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智慧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有才艺的家长在每周二的社团活动中为孩子开展花艺、陶艺、面塑、扎染、竹节人等课程,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让所有孩子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通过菜单式社团活动项目自主选择参加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

每周一国旗下班级才艺展示活动、开学式、教学开放日、毕业典礼、校园四节等都是孩子们展示才艺的舞台,特别是每年“艺术节”,学校都会举办社团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和艺术作品专场展,在校园中树立“德艺双馨”榜样,促进孩子尚学、乐学、学好、学善。(记者:冯立东 来源:集美报)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