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曲艺界多位大师接连去世,引发了从媒体到民间众多的惋惜与哀叹、追思及怀念。比如名满天下的评书大师单田芳,“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他的逝去引来不少网友感慨,“大师言归正传,下回再无分解”“逝去的不光是老爷子和他的评书,还有半导体和我们一代人的童年”。这是对大师风范及大师作品的肯定,也是对评书艺术传承的担忧,更是公众在互联网碎片文化以及快餐娱乐的喧嚣中,对经典作品和大师品格发出的渴求和呼唤。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评书作为过去主流的文化娱乐之一,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自《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古典著作,也来自评书艺人为其灌注的民间情感。单先生以其沙哑却富有表现力的嗓音,将各种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将各路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侠义精神讲得深入人心,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引导和培塑着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单田芳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纵观单田芳等传统曲艺大师的生平,没有一朝成名,也没有一劳永逸,有的只是十年磨一剑的永不止步和业精于勤的水滴石穿。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对艺术普遍规律的尊重,对艺德、艺品、艺人匠心的耐心打磨和永恒追求,以及鞠躬尽瘁、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尚德行。这在“眼球经济”“流量至上”的当下,更加难能可贵,令人敬重。 在娱乐多元化的时代,传统艺术的式微似乎有所显见。但事实上,时至今日,传统的曲艺形式仍然有为数众多的爱好者,不少年轻观众也对评书、相声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致敬大师,更是在着眼未来,需要年轻的继任者们一面继承大师们的道统,不以当下的寂寥为包袱,不为浮躁喧嚣的风气所动摇;一面积极拥抱时代,挖掘网络资源,大胆寻求对经典的发展和创新,让大师品格得以发扬,让传统曲艺绽放新的活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