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集美文明网> 文明观察 > 正文

建好“农耕文化馆”一举多赢

2018-09-21 22:19:00雷沛弘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里许多人都选择在外务工,农田大多承包给大户,使用机械化种植,再也不去使用传统的农具了。这些传统的农具是否将永远沉寂在岁月深处?显然是不应该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认识农耕文明的变迁历史,认识农耕文化中寄托的乡愁。新时代的农村更需要农耕文化馆、农耕文化园等展示载体,如此一来,家里的农具非但不会被当做废物丢弃,还会成为一种宣传、教育、传承的农耕文化,在当今时代熠熠生辉。

旧农具传递的并非老故事。可以说,每一件农具的产生,都有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匹配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何更好地讲给年轻一代听,需要杨良柱这样的有心人。哪怕自己掏钱,把自己居住的房子美化一下,也要将那些闲置的农具整理起来供人参观,这使得农耕文化馆成为乡村又一乡愁文化的特色展示。木水车、木风车、木独轮车、木斛、木砻、木禾桶、大钉耙、木滚耖、大木盆、木斛等众多老物件,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它们曾经为农村、农民所做的贡献,值得铭刻在农耕文明的历史上。

建好农耕文化馆除了让乡愁软着陆,更能帮助大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从杨良柱办的这个农耕文化馆展示的展品看,所有的农具除了都标上名字、年代和过去的用途,方便参观者认识和了解外,还对每个农具的由来,用美丽的“小故事”书写它的前世今生。这不仅让当地村民寻根方便了,也为外来的游客了解农村增加了最直接的渠道,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受农村的变迁,感知农民的伟大。

因此,农耕文化馆不可小觑。村民们纷纷从中感受到老人的超前思想,担当的精神更是可嘉!乡村的文化要振兴,只有广大村民不忘根本,才能共建共享今天的农村建设新成果。让农耕文化馆成为今天幸福生活的一面镜子,也让传统的农耕文化成为今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见证者”和“传播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