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们行色匆匆、高喊“效率至上”的时代,故宫修缮工程的“慢作为”却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得到媒体舆论的赞叹,这既是文物保护意识的回归,也是对专业精神的尊重、对文化传统的敬畏。 前段时间,一则四川某地摩崖造像遭遇“野蛮重绘”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不小的波澜。网友们的差评仍然历历在目,也促使着人们开始反思以往文物保护工作的过失与不足。回顾过往多起文物修缮不当的事件,其中固然有无知者私自修复引发的悲剧,但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亦难辞其咎。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物修复应坚持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的原则,即最大程度保护文物原貌,保存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保留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因此,秉持一份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必不可少,决不能操之过急,造成对文物的不可逆的损害。故宫这种如临大敌的审慎、饱含匠心的精细,以及淡定从容、不为外界所动的“慢作为”,正是专业文物修复工作所应具备的态度,值得学习、值得效仿。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无论资源多么丰富、保护起来有多么困难,都不应当在涉及文物的问题上粗枝大叶、肆意妄为。这与文物的珍贵程度、经济价值无关,只与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有关。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保障修缮与保护所需的费用,并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让文物保护工作者能够无后顾无忧、受人尊重;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撑,充分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提升群众文物保护的意识,实现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这个必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完全实现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要坚持不懈地稳步推进下去,“慢作为”一样能实现大作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