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里,儿童剧目、才艺竞赛、主题夏令营等形式、内容都极大丰富的儿童文化活动扎堆上演,吸引了众多孩子和家长,整个儿童文化消费市场呈现“井喷”的状态。但在喧嚣热闹的背后,人们也开始关注到儿童文化市场精品不足、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引发了诸多讨论。其中,儿童影视作品的“缺位”现象,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儿童影视作品的“缺位”,既是数量上的匮乏,也表现在质量上的贫弱,而这样的现象,也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回顾过往,我们并不缺乏优秀儿童影视作品,从《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到《小龙人》《家有儿女》,曾经有一大批题材、类型各异的儿童影视佳作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近几年来,尽管文化市场大环境日趋繁荣,但儿童影视的发展状况却颇为惨淡。电视机里,只有年复一年的“熟面孔”;大荧幕上,儿童电影更是被归为弱势题材,在巨大的电影市场中处于陪衬地位。 十年来,虽然偶尔也有优秀的国产儿童影视作品出现,但其整体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与儿童文艺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使得儿童流行文化被国外品牌“垄断”的现象颇为突出。一方面,过于“低幼化”的内容难以吸引当代“00后”“10后”孩子们的兴趣,题材同质化严重,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部分创作者为了获取成人观众和评论家的青睐,偏好选择苦难叙事,与当下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和心理需求有着明显的距离。 与儿童相关的一切事物,不仅反映国家的现状,更能说明它的未来。评价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绝不可能把儿童文艺的作用和价值排除在外。希望相关部门和影视行业能够正视儿童影视剧创作的特殊性,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创作者回归服务少年儿童的初衷,去深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触摸童趣童真中“诗性的深度”,创作出更多纯真美好、意味隽永的儿童影视作品,以艺术之光照亮下一代成长的道路。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