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生活亘古不变的主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汽车社会的飞速到来,“行”的矛盾日益突显,交通文明也逐渐成为测量公民文明水位的新标尺。从屡被大众诟病的中国式过马路,到有国民素质照妖镜之称的共享单车,每一个沉渣泛起的老问题与浮出水面的新问题,都成了相关管理部门与市民重新审视文明缺漏的新契机。 今年4月份,泉州市交警支队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全民随手拍·晒交通陋习”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不少市民用手机、相机、行车记录仪等记录发生在身边的交通违法行为。此举既是城市共管共治创新思维下相关管理部门与市民的一次良性互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它激发了广大市民对身边不文明现象“吹毛求疵”的挑刺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构建文明社会最为稀缺的公民素养。 “吹毛求疵”一词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错的行为,当我们把这种吹毛求疵的挑刺精神放诸于日常生活中,它便成为一面审视种种不文明行为的放大镜,更是一面反躬自省可正衣冠的反思镜。现如今,“吹毛求疵”已由最初的找茬挑刺之意,逐渐演化为“眼里不揉沙子”的较真精神。相比之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完善之处熟视无睹的冷漠症,敢于较真的吹毛求疵是站在更严苛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追求精益求精的文明自觉。 对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文明创建而言,把脉挑刺无异于对社会生态的一次次自我净化。社会文明一点一滴的汇聚无不是得益于日常生活中对不文明行为的一次次挑刺、反思和纠偏。文明不是空洞苍白的口号,它有赖于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构筑。《老子》有云:“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因此,在种种不文明现象面前做一个吹毛求疵勇于挑刺的文明守门人,而不是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则是一个当代公民应有的素养,亦是一座城市文明不断向上递进应有的维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