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杜撰景区野史招揽生意,戏说景区渊源掌故取悦游客,“野导游”传播错误历史信息,很容易以讹传讹,影响正常旅游秩序,传导负面价值取向,诸多危害不容小觑,要求予以规范治理的呼声颇为高涨。景区出手向“野导游”说“不”责无旁贷,也是应有作为,但要坚持精准整治,避免扩大化。 导言中路先生表示,自己是一名科普作者,为朋友们介绍恭王府的沿革时,遭遇工作人员劝阻。一来,将游客向随行亲友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景区掌故、传说,视同“野导游”看待显然不妥;二来,即使是导游给游客讲解,倘若并无歪曲或不良内容,也不宜直接将其划归整治之列。 整治“野导游”需要做细工作,而不能简单采取禁止的方法。不仅要有必要的身份审核、甄别把关,避免造成误伤,影响游客体验;还要引入“黑名单”机制,及时、有效、精准阻截“野导游”误导游客;更要占领讲解阵地,满足游客的认知诉求,以良币驱逐劣币,让“野导游”失去市场。 报道显示,路先生给朋友讲解时,吸引了其他游客聚拢听讲,景区之所以出面干预,也是因为“声音很大”,且其身边跟了十多人。这固然提示游客在景区当注意言行,避免影响到其他游人,但就事论事,景区也需要多作反思,提供的正规讲解如何做到生动有趣,这是旅游景区提供游客满意服务绕不开的现实课题。 游览旅游景区特别是博物馆之类的文化景点,游客显然不仅仅满足于赏景,而对触摸历史记忆、感知人文内涵更感兴趣,而相关景区也负有传承文化和文明的功能和责任。绝大多数游客未必真正对野史感兴趣,而更希望得到权威正解。景区固然要拒绝无底线的戏说演义,也不能满足于刻板地讲解复述,应该努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活跃气氛,真正做到游客喜闻乐见。 抵制“野导游”,功夫不应该下在排斥游客自我讲解、排斥非景区导游,而忽视游人趣味性欣赏、求知、审美需求。抵制“野导游”,坚持堵疏并举才有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