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脱胎于电视剧的网络自制剧也走过了整整1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0年当中,我国的网络剧在产业规模、用户数量、类型生成、题材探索、精品创作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网络剧的播放量增长迅猛,网友评分也屡攀新高,出现了《白夜追凶》《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标志着网络剧创作正在向精品化时代迈进。然而,就在网络剧市场小步快跑向前挺进的发展过程中,“掉队”现象屡屡发生。受到同质化、空心化、悬浮风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业界每年有大量点击量和口碑双低的粗制滥造之作被生产出来,在网络视听节目的白热化竞争中沦为炮灰,导致平台拥堵和无效供给愈发严重。可见,如果创作不接地气,作品也很难聚来人气。 从整体上看,网络剧市场的发展不太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上。早期的网络剧为了体现出区别于电视剧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形成了以搞笑喜剧、青春偶像、悬疑探案、奇幻灵异等“网生”特色鲜明的题材类型为主的生产格局。这种类型化的创作导向一方面推动了网络剧制作向垂直化、分众化、圈层化的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创作者的选材视野,使他们深陷几个热门类型创作之中无法自拔。观察新近上线的网络剧作品,撞车现象比比皆是。去年《白夜追凶》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引发社会热议的“爆款”之后,“悬疑”俨然成了网络剧领域的风向标,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家主要平台2018年上半年密集推出了16部悬疑罪案剧。然而,与高涨的产能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低迷的消费。这批新近上线的作品“悬而不疑”“创而不新”,集体遭受了市场冷遇。可见,如何走出题材窄巷,是网络剧产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除了创作“同质化”,制作“轻质化”也是网络剧生产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早期的网络剧由于成本较小,往往使用原创剧本和新人演员。这些新鲜血液为网络剧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然而,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今天,业界普遍将超级IP和流量明星的“加持”视为网络剧的成功诀窍。制作经费主要被拿来支付IP版权费用和明星片酬,创作拍摄成本被严重压缩,导致一批投资体量巨大、社会关注较高,却艺术质量欠奉的网络剧面世。这些作品情节架构混乱,影像质感粗糙,演员表演尴尬,往往令观众满怀期待而来,失望弃剧而去。可见,无论制作方式和播出平台如何变化,“内容为王”仍是影视行业的基本创作规律。网络剧也是剧,其成功的关键仍在于高深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准、技术水平。关注人性的剧才“有戏”,贴近百姓的剧才“入心”,细致加工的剧才“叫好”。所以,网络剧从业者应当促使资金、资源更多地流向编剧、场景、服装、造型、道具、摄影、音效、特效等环节,从基础入手提升作品品质。 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市场的自发调整,网络剧市场迎来新的拐点,曾经红极一时的仙侠剧、玄幻剧、罪案剧风头锐减,一些向现实题材、传统文化等经典范式回归的作品开始引起受众的注意。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网络剧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先天不足”亦凸显了出来。不少作品空有现实题材的外壳,却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创作者不仅没有对社会有所洞察、对现实问题有所回应、对人性有所开掘,反而在迎合“现实”的同时又想要追求“网感”,导致大量“空心剧”“悬浮剧”的出现,这种自我矛盾的创作心态亟待匡正。 作为网络视听内容的旗舰产品与核心资源,网络剧在构建中国特色网络剧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网络剧市场对既养眼又养心的精品力作的需求尤为强烈。这既需要对网络剧既有模式的超越,更需要向中国电视剧优秀传统的回归。网络剧的创作者应该在积极开拓创作思路、勇于创新尝试的同时,主动贴近生活,在作品中融入现实的观照、美好的情感、崇高的价值,始终将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作为网络剧创作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要素。 (作者:朱传欣,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