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盛夏,健康问题多发,微信公号、朋友圈、手机APP里的“关怀式”谣言也再度活跃起来。“吃西红柿炒蛋能抗癌”“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西瓜和桃一起吃会中毒”……笔者的家庭群里,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时间不久的“妈妈辈”老人们,经常发来此类链接“温馨提示”身边的亲友,言之凿凿这是“专业科普”。善良被谣言如此利用和愚弄,不只是科学的悲哀,更有可能产生极大社会危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当今时代,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声筒,这也让网络空间里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莫辨。与以往相比,虽说科学已成主流,人们的知识结构、鉴别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能具备专业的眼光。特别是那些披着科学的“马甲”、打着善意的旗号,肆意扭曲真相、胡编乱造的“关怀式”谣言,内容囊括了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公共事件等方方面面,迷惑性极强,可谓是一碗碗“毒鸡汤”。尤其是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鉴于其辨识能力不强、对新生事物不够敏感等原因,这些“毒药”反倒成了一种“关怀”。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了信息混乱,更动摇了公众的理性认知和经验判断,人为地制造出焦虑和恐慌。 “关怀式”谣言大行其道,背后往往是利益驱动。在社交媒体流量为王的游戏规则内,阅读量、转发量与广告收益直接相关。而一些初心不良的市场逐利者利用公众对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绿色环保、公共事件等热点话题的关注,通过谣言来博人眼球、增加粉丝,一步一步地放大社会焦虑感,在煽风点火中借机搭车营销自己的产品,或是打击中伤竞争对手,进而从中渔利。不论是之前发生的“打针西瓜”“塑料大米”等谣言,还是新近广为流传的“别再吃了”“别再喝了”等“温馨提示”,唯恐天下不乱的“关怀式”谣言,侵蚀公众信任,危害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民众阅读品位和思辨能力的打击也几乎是致命的。 披着善意外衣的“关怀式”谣言捕风捉影、扭曲真相,终结这一乱象需从源头治理。一方面,相关审批、监管、执法等部门要从源头加强内容把关,督促网络平台尽好主体责任,加大对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审查、打击力度,严肃处置造谣、传谣、敲诈者;另一方面,要严格广告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对老百姓关注的保健、养生、安全等谣言重灾领域的关注,斩断利用造谣牟利的不法利益链条,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同时广大网民也要遵纪守法,严格自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并加大教育力度,提高科学素养和辨识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清除“关怀式”谣言非一日之功,只有坚持从源头治理、疏堵结合、打防并举,才能避免“关怀式”谣言误导和伤害公众。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下,各类网络谣言终将终结,网络空间终将回归清朗。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