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早已融入了国人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国人心中的图腾。“江河不废,万古奔流”,岁月在历史演变中浅吟低唱,社会公众的热情尽管也多有反复,但诗歌在这个泱泱大国却从未真正沉寂过。 从“朦胧诗热潮”到后来的“打工诗歌热”;从“余秀华热”到《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全国;从诗人余光中去世在网络上刷屏到诗歌如今成普通民众的内心独白……形式不同的诗歌热潮,都立足于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一直秉承的诗性和诗心。 当“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诗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读者”等一批诗歌微信公众号在这几年走红,当机器人小冰写诗引起广大网友围观,这些都可以让人直接感受到,诗歌已经从“王谢堂前燕”飞到了“寻常百姓家”,已经嵌入到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这个时代一样令人激情澎湃。诗歌在当代如此受人瞩目,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表现,更是寻常百姓丰衣足食后,对诗和远方憧憬向往的写照。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传播渠道更是为诗歌走俏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诗歌创作从精英行为到普通人的自我表达,逐步从书斋雅舍走入广袤原野,和大众进行亲密接触,从诗歌的本源而言,这是一种属性上的回归,诗歌亲近大众本是她原有的模样。诗歌从文学的港湾驶入社会的大海,并向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渗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是一个民族气质的外在呈现。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智能手机得到广泛普及的语境下,社会公众对诗歌阅读的碎片化和诗歌写作的随意化、口语化,也曾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诗歌创作的数量多、精品少也是一定的事实。但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往往也正是诗歌在公众中广泛流行的时期,诗歌的发展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只要诗歌热能温暖诗歌本身,温暖更多社会公众的心,那么诗情就会薪火相传、星星点灯,诗歌最美的风景也就近在眼前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