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一些知名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许多以前知名度不高的景点突然变身“网红”。今年五一小长假,重庆洪崖洞日均游客接待量破8万,仅次于故宫;成都秀丽东方日均游客接待量近5万,是青城山、九寨沟的三倍。这些“网红”景区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景区加入到网络营销的热潮中。 “网红”景区是“互联网+”思维在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的产物。随着市场快速发展,旅游已从精英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80后和90后年轻人群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人们在目的地选择上更多元化和个性化,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渐成常态。在旅游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互联网为景区展示自身特色提供了更为方便直观、成本低廉的传播渠道。而那些以景区为背景,融入了创意、趣味、流行特征的短视频和图片,更帮助景区实现了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多元文化元素的植入,成为“文化+旅游”效应的受益者。 但与此同时,“网红”景区引起的争议也着实不少:有的在拍摄取材时避重就轻,实际上并不具备“网红”的条件;有的缺乏旅游基础设施,接待和服务能力不足,游览体验较差;有的则涉嫌虚假宣传,往往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类景区光顾着蹭热度、跟潮流,却忘了在提升服务品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功夫,难免昙花一现,被时代所淘汰。 “网红”的名号为景区附带了高传播价值,得以向全世界展示自身的魅力。但网络热度并不能让一个景区长红不衰,在“网红”效应消退之后,景区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要回归品质。要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名实相符;要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文化底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文旅融合,打造经久不衰的旅游品牌,让“网红”景区维持旺盛的生命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