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集美文明网> 文明观察 > 正文

乡村人才振兴要靠乡村义务教育筑基

2018-06-19 15:59:57金志峰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为乡村振兴指明了五个战略目标和具体路径,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并具体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这说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从长远来看,乡村义务教育承载着乡村中长期人才培养的重大功能,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地区面临村民大规模进城、乡村人口急剧下降、乡村社会日渐凋敝的问题。究其背后原因,有经济因素拉动的外流,村民进城就业在先,子女随迁就读在后;也有教育因素推动的外流,乡村学校数量减少和质量下滑而被迫送子女进城镇上学、家长被动地离乡进城陪读或边陪读边务工。只要乡村义务教育得到实质性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就读便利性有了充分保障,教育推动型外流即可基本得以遏止,经济拉动型外流也将有所延缓。

发展乡村义务教育能为乡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发展乡村义务教育还能为乡村社会聚集人气,为乡村振兴聚拢人才。发展乡村义务教育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要有效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支撑,首先必须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布局。地方政府在制定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社区建设等规划过程中,应有教育部门的参与。教育部门应密切联系其他相关部门,紧密结合本地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人口和户籍大数据,对乡村生育率和人口流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准确研判乡村人口发展、学龄人口变动和义务教育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做出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

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关键。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落实经费保障,赋予小规模学校独立的经费核算权。创新办学模式,通过集团化办学、一校多点等形式,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加大教师政策的倾斜力度,结合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和推广“互联网+教育”。当乡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变为“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乡村教育必将迎来新的繁荣,生源流失得到有效遏止,“把农村能人留下来、把城里精英请回来”的目标将随之实现。

这就要求必须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优化和稳定教师队伍,为乡村教育振兴和文化振兴提供现实的人力资本支撑。乡村教师的来源和稳定性受其整体社会地位的影响。在现阶段,经济待遇是决定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当前应大力提升乡村教师津贴补贴,落实社保政策,加强周转房保障,同时在编制和职称等政策上向乡村学校倾斜,拓展乡村教师基本工资的晋升空间,切实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需要持续不断地输入新鲜的人才血液。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孩子就是乡村振兴事业的后备梯队、未来的主力军。乡村学校应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外专家的合作共同体,大力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乡土课程,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乡土教育。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走向田间地头,深入乡村社会,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学习,深刻了解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风貌等。唤醒孩子们的乡土情怀,建立乡土文化自信,让他们熟练掌握乡村生产生活技能,为将来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进行充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储备。(作者:金志峰,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