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图书需要把握儿童的心理需求、认知能力和审美趣味,给他们传递对生活的态度、对情感的体悟、对文化的关注 “读书不趁早,长大徒悔懊。”如今,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成为不少家长心头的大事。给孩子买书,也成了父母们最舍得的投资,由此成就了少儿图书市场的繁荣。当前,少儿图书已经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有数据显示,我国少儿阅读的年龄段还在不断前移,0—6岁少儿图书的销售占比日益提高。儿童接触图书的年龄越来越早,对少儿图书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少儿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见证着重视阅读、重视教育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但是,在火热的少儿图书市场背后也有隐忧。比如,引进图书在我国少儿图书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家长们青睐购买国外少儿图书,这其中可能有一些对国产少儿图书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但也确实从侧面提醒我们,当前我国少儿图书原创能力仍然薄弱。近些年来,我国少儿图书创作取得很大进步,但原创队伍不足、优质内容缺乏、经典品牌较少等问题还是存在。这与我们起步较晚,在经验积累、市场运作等方面不够成熟有关,也与少儿图书市场稍显浮躁的风气有关。庞大的少儿图书消费市场产生的利润诱惑,让一些创作者放弃了对品质的追求,批量化生产、快产快销等,导致一些少儿图书出现同质化、标签化、低质化等问题。 孩童时期的阅读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少儿图书里承载着孩子对这个世界丰富性最初的探索与想象。比如,鲁迅在回忆童年时,就对那本绘图的《山海经》念念不忘,甚至“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另一方面,孩童时期接触的书籍、动画甚至玩具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描绘着他们的精神底色,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行为倾向。有人说,所有的少儿图书都是预言书。也正因此,很多人担心如果大量引进外国图书,让孩子们的精神餐桌上都是“西餐”,那些外国图书背后的行为逻辑与文化思维,会影响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让孩子们从小对自己的文化建立起更多亲近感、信任感,亟待我们提高国产少儿图书的原创能力,让少儿图书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近些年来,从在少儿图书中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到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创作,那些立足我们的文化传统、观照我们的文化现实、贴近儿童成长生活环境的作品,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也让少儿图书成为了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以动物为主角重新演绎京剧经典剧目的故事绘本,以漫画形式讲述传统节日习俗的萌趣画册等。未来,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作出更多尝试,我们就能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精神营养。 少儿图书创作,需要深入把握儿童的心理需求、认知能力和审美趣味,通过简单的文本传递给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情感的体悟、对文化的关注。于创作者而言,没有一颗宝贵的童心,没有对待孩子们的爱心,没有对艺术的进取之心,就很难精准捕捉到孩子的精神世界,创作出符合他们心理诉求与情感需要的优秀作品。因此,进一步提高国产少儿图书的创作能力,不仅需要我们的创作者在专业性上有更大的提升,更需要在创作的出发点上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张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