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能坐论,德不能虚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更多人的血液,将向好向善的基因植根于更多孩子的灵魂,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合适的载体。而“德育银行”作为一个利己与利他的良性互动模式,不仅有助于引导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而且,对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铸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社会多样化和价值追求多元化的当下,一个人做了好事希望被认可和关注,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做了好事如果得不到关注,可能会削减其“继续前行”的积极性,因此“德育银行”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杠杆。 “德育银行”是储蓄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银行”,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近年来已经在许多学校实行,其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种良性互动模式,通过点点滴滴积累学生的道德财富,让德育工作变得可知可感,并逐步唤起更多学生的道德自觉、自律意识,激发他们崇礼尚德的欲望。正是因为“德育银行”将道德与奖励进行了结合,才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崇。 笔者对“德育银行”鼓与呼的目的,就是希望它的作用发挥能够最大化。“德育银行”不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花瓶”,不能满足于一时一景,而要做到精致,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者做一个适度超前的规划,并注意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案例,将其逐步打造成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只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德育银行”才可能行稳致远、一路繁花。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德育银行”有必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因此,学校需要在网上构建一个“德育银行”的平台,并提升平台的知晓率,让更多家长关注“德育银行”,实时了解自己孩子的“道德积分”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孩子的家庭教育等工作。 期待“德育银行”产生涟漪作用,培育更多“道德富翁”。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