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指带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不仅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民歌大国,既有像《茉莉花》《浏阳河》《彩云追月》这样流传久远的传统民歌,也有像《父老乡亲》《珠穆朗玛》《沂蒙山小调》这样广为传唱的新民歌。但是从总体上看,在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中国民歌的处境并不乐观。 传统民歌传承保护工作需要加强。中国民歌是文艺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首次将“音乐产业发展”列入“重大文化产业工程”,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歌传承的希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传统民歌挖掘保护工作还有些滞后,许多具有非遗属性的民歌正在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在传统民歌的传承保护方面,我们还需要持续发力,别让那些经典的旋律消失在我们的耳畔。 新民歌创作力量薄弱。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民歌作品喷涌而出,及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近些年来,新民歌的创作却进入了瓶颈期,除了屈指可数的几首新民歌稍稍有些影响力以外,真正广为传唱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新民歌作品鲜有问世。其实,我国并不缺乏优秀的词曲作者,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民歌创作所带来的收益并不像通俗音乐那样丰厚,词曲作者创作新民歌的兴趣不浓、劲头不大、积极性也不高。 民歌传唱氛围不浓。音乐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今打开广播电视,各种各样的音乐节目也比比皆是,但是稍稍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在形形色色的音乐类节目或栏目中,由于顾及到商业利益,民族音乐所占的比重明显偏小。由于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不少民歌逐渐被边缘化,不能为更多人所熟知,民歌传唱的氛围不浓。 从一定程度上说,民歌记载了中国历史,传递着中国声音。尤其是在多种文化形态交织的现代社会,一方面我们要加大传统民歌的传承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新民歌的创作传唱激励机制,将中国民歌传承好发展好,让民歌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荡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