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刚过,再谈读书。中国历史上有多种读书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历代读书人中流传甚广。比如,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是泛读大概,汲取精华,掌握其实质;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是删繁就简,倡导独立思考;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是求精不求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顾炎武“三读”读书法是“复读”“抄读”“游戏”,动口动手动脑…… 在这些读书方法中,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自成一派。传说苏东坡的侄女婿王庠向其请教读书的方法,苏东坡回信道:“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东坡用这种方法读《汉书》,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学用兵方法;读第三遍,去研究人物和官制等。这样读了几遍之后,他对《汉书》各方面的内容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今天再重温这段往事,并非掉书袋,而是有其现实意义。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现在书之繁富远甚于苏东坡的时代,更是尽人之精力所不能尽取。一则人们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二则又抱怨读了书“撂爪就忘”。于是,搜索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更有人读书后将书摘出其大意来供没有时间读书的人获取信息。如此功利性的浅阅读固然难得精髓,但也聊胜于无。 伟大的书,往往需要艰涩地读。读书,于个人成长也是一种修炼。古今中外的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态平静才能读得懂书、读得进书,才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提升个人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这成为网络时代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作者:张焱)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