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先人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过去人们习惯于通过放鞭炮、烧纸钱等方式表达哀思,不但会严重污染环境,还极其引发山林火灾,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各个地方都在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扫,号召人们采取节俭、绿色、文明的方式告慰逝者、追思故人。鲜花换纸钱、换鞭炮虽然算不上首创,但这种有温度的引导方式很值得提倡,既避免了强制的生硬,又提供了一次文明教育的良机。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富含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因子,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很多传统习俗都蕴藏着催人向善向上的意味。以清明祭扫为例,古人一直以来都有文明祭扫的风俗,衣着必须干净整洁,言行举止要斯文得体,祭扫活动主要是清扫墓园、插柳、敬酒、叩拜等,并没有大肆燃放鞭炮或者过分追求排场,这为今人树立了典范。 文明行为的养成不能完全依靠强制,要使之成为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自觉,就必须要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一方面要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舆论引导,将文明祭扫的优秀传统和重要意义传达给公众,让更多人能够真正认识到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对于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危害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既要通过行政手段加强硬约束,也要通过开通网上文明祭祀、签订文明祭祀协议、鲜花换纸钱等形式,让人们能够获得以文明方式进行祭扫的途径,疏堵结合才能化解公众的抵触心理,取得更好的引导效果。 如今,文明祭扫理念已经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很多人已经主动与鞭炮、纸钱说“NO”,选择用鲜花、千纸鹤、黄丝带等环保物品代替,采取更加绿色文明的方式缅怀先人。文明祭扫的逐步普及,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说明人们对于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的更加珍重,这种文明进步影响的不仅是祭扫方式的改变,也会改善人们的精神风貌,营造更加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