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文明网> 文明观察 > 正文

在心中种下书法文化的种子

2018-03-30 21:25:36赵婀娜/靳高灿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何加强青少年书法教育,更好地在青少年中传承与普及书法文化,谱写新时代书写艺术的新篇章?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展开深入研讨。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近些年来,传承发扬书法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书法爱好者数量逐年递增。

特别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书法走入课堂已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爱上了书法文化,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在南京市中央路小学,书法融入学校课程设计,传统文化教育、书法教育有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在山东潍城,学生们不仅每天用15分钟练习书法,每周还上一堂篆刻课;在江苏镇江,从2013年开始就已把篆刻艺术推广到所有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

“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的修炼、精神的陶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书法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培养中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书法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写一手好字,以此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谈道。

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依然紧迫。

“一是开课普及率与年龄段成反比,小学开得很好,初中相对的薄弱,高中就更加的薄弱;二是书法教师缺口十分巨大,难以支撑中小学全面开展书法教育的需求;三是书法教师培养体系和成长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明显不足,书法教研员专职比例小,分布不均匀,与其他学科师资建设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白榆介绍。

“师资困难目前仍是制约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书法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前中小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书法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教师,不少学校都是由其他科目教师代课。此外,书法教学理论体系也依然薄弱,专门研究书法教育理论的教研员群体数量较少,书法教材不够健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书法专业教室等专业环境还难以得到必要保障,部分学校还缺乏书法学习的基础设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谈道。

还有学者谈道,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缺乏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问题。未来,书法教育要想取得发展,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更需对症下药。

首先要加大书法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强化师范院校基础教育专业在校生书法教学技能的普及和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书法教师急缺的问题,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书法知识的继续教育,壮大书法教育师资队伍。河北省三河市杨庄小学的书法老师李旭光结合学校经验介绍道,学校设立了书法教研组,配备三位书法专兼职教师,全校的书法课由书法专职教师任教。依托地缘优势,学校还多次聘请燕京学院书法系的老师对学校教职工进行书法艺术培训,让大部分的语文老师掌握基本技法,为创建书法文化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条件。

编写通用系列书法教材、出台书法课程标准也至关重要。采访中,不少一线老师建议,“应组织相关专家尽快制定出适合不同年级阶段的书法教育大纲与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紧密贴合书法教育教学的实际,重视吸收优秀一线书法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意见建议。同时,安排书法教研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建设全面化、规模化、系统化的书法教师培训体系,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形成符合书法基础教育实际的规范化课堂要求。”

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专业信息平台,也是书法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搭建深化书法教学师资培训的网络平台,着力发展网络技术和平台优势,推广服务于教学实际的教培新模式。同时,大力推进书法教学信息化进程,积极探索书法教学信息化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广泛收集书法教学信息新成果,新经验,促进书法教学信息化发展。还要创新便于学生教师使用的网络平台,着重挖掘课上课下互动互补的优质书法教学资源,研究探索书法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新模式。”沈白榆介绍。 (记者 赵婀娜/靳高灿 王 莹参与采写)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