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等近日与沪郊金山区朱泾镇的多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让“文化下乡”变成“文化在乡”,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乡村文化再兴。(3月19日 新华社) 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乡村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划时代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为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而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就必须紧紧牵住振兴乡村文化这个“牛鼻子”,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以此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为此,各地积极开展了“文化下乡”的送文化活动,为乡村输入优秀的文化血液,塑造乡村振兴的健康肌体。 实事求是地说,“文化下乡”活动切实打通了乡村文化“最后一公里”,把优秀的文化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但是在很多地方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多数都是一些阶段性的工作,很难形成连续性。这样的文化下乡很难真正将文化的种子留在乡村。而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等与沪郊金山区朱泾镇的多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的做法,有效弥补了文化下乡的一些不足,通过建立长期的紧密的结对关系,将文化下乡变成常态化的文化在乡,为乡村“种文化、育文化、兴文化”,真正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活水。 实现文化在乡,首先要注重完善机制,确保活动常态化。很多地方文化下乡活动浮于表面,就在于对于送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缺乏客观认识,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保障,导致送文化活动变成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的形象工程,往往只是对照上级的要求象征性地完成演出场次,而忽视了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成效等关键环节。如此一来,文化的确是“送来了”,但是却并没有“留下来”,其实就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做了无用功。因此,我们要借鉴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在沪郊的做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将送文化单位与乡村紧紧地“绑定在一次”,常态化地开展送文化活动,让群众从“一天过节”变为“天天过瘾”。 实现文化在乡,其次要注重文化互动,确保群众是主角。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风土人情不同,当然对于文化内容喜好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开展送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文本的宗旨,将群众作为送文化活动的主角。一方面,要打通群众参与送文化活动的通道,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文艺作品创作原则,确保创作出一批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演绎,确保达到最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送文艺作品的同时,将文艺创作的专业知识、先进理念教给民间文艺爱好者,培育一批优秀的草根文艺创作团队,增强他们原创的意识,提高他们创作的水平,让群众真正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主角。 在乡村振兴这盘棋局中,文化振兴是极其重要的一子,能起到“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作用。因此,由文化下乡升级到文化在乡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既能起到文化“输血”的作用,又能实现文化“造血”的目的,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