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该分集播出后仅几十分钟,“臻三环”章丘铁锅网店的2000余口库存卖光,后续产生10万口左右订单,甚至有人直接到现场翻墙进厂买锅……(3月2日 《人民日报》) 随着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章丘铁锅竟然意外成为了“网红”,“洛阳纸贵、章丘无锅”一时间成为热词。可能有人会问,一口铁锅究竟有什么魔力,竟能引发全民为之疯狂?如果了解了章丘铁锅“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的高温、三万六千次的锻打” 的铸造过程,我们就不会再疑惑,为什么一口铁锅竟能瞬间卖完库存,甚至让人翻墙进厂购买了?其实,答案很明了,就是工匠精神。 为了迎合当下快节奏的消费模式,很多商家都认为慢悠悠的“手工活”不再适用,因此不断简化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序,更加热衷并依赖于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以达到快速生产、快速盈利的目的。还有一些商家则丢掉了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耐心,不愿意花大力气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产品,而是完全跟风市场动态,什么畅销就生产什么;也不乐意进一步推进技术革新,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而是满足于现有的蝇头小利。更有甚者,完全忽视了产品本身的重要性,本末倒置地将更多的心思用在“盘外招”上,比如,搞花里胡哨的包装、夸大虚假的广告、明目张胆的山寨。久而久之,市场上的产品数量虽越来越多,但是技术含量不高、产品质量堪忧的现象突出。 “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没有这个功夫出不了这个产品,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80多岁的章丘铁匠王立芳用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章丘铁锅走红的秘诀,也为中国制造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实,学习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手工制作而反对更加智能、更加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而是旨在挖掘工匠精神中精耕细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不断赋予产品更优的品质和更多的附加值。因此,我们要理性面对市场诱惑,学习章丘铁锅背后的工匠精神,不简单仿制、不一味走量、不满足现状,坚持慢工出细活,讲究“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优的技术把每一个产品都做成质量过硬的精品。 工匠精神永不过时!特别是在我们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更要坚守可贵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擦亮“中国智造”的新名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