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规范招生入学秩序、保障入学机会均等。其中最受各方关注的是,“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和“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的要求。 (2月26日 《光明日报》)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舆论普遍认为,是时候该给校外培训祛祛虚火降降温了。 校外培训,本应是一件利学利民的好事。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力量,也可以满足中小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差异性发展的需求。但现实情况是,当下的校外培训市场可谓五花八门、乱象丛生,仿佛如同一个吸“金”的旋涡,让家长们苦不堪言。 近年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发展迅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有需求。需求从何而来?就来自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教育受到重视本无可厚非。但若这种重视被畸形化、功利化,由此催生出的教育产品和教育行为也便会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这种偏轨、脱轨式的教育,不但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生发出诸多不良的社会负面影响。 当前的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多多、不容乐观。有些机构没有办学资质;有些条件简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则存在“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同时,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大多还存在一个共性,就是价格昂贵。凡此种种,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违背了科学的教学规律,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随着课外培训这一形式的日益普及,孩子参加课外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本该小学学习的内容,幼儿园就学完了;本该初中学习的内容,小学就学到了。这就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学校拔高了教学要求、抢赶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无形中更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消化不了的课程只能靠课外来疯补。如此往复,就形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怪圈。身陷如此怪圈,我们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快乐的童年,又如何能拥有健康、阳光的思想、性格、修养和情操! 面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式增长,我们既要为其降虚火,也应保持其中的真热度。毕竟祖国的花朵万紫千红,每个孩子都各有长处、各俱天赋,需要个性化的培养和多方向的发展,统一的学校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孩子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因此,校外培训机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需要接纳它,但更需规范它、引导它,使其不能在唯利是图的路道上任性生长,而是要成为教育发展的有益补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