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规范招生入学秩序、保障入学机会均等。其中最受各方关注的是,“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和“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的要求。 (2月26日 《光明日报》) 特长生招生政策是践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益探索,是招生考试制度的重要补充力量。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惯性思维,让很多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进入理想的学校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但是,面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家长教育焦虑的双重压力,特长生政策不断发生异化,引发了不正常的“培训热”和“考级热”,甚至滋生了“特长生招生潜规则”。特长生政策一度成为校外培训机构巨额盈利和某些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工具,而真正有特长的学生却可能无法享受政策照顾。因此,特长生政策一直饱受争议,被认为是扰乱招生入学秩序,破坏教育公平的罪魁祸首。 对此,国家层面也是高度关注,不断回应社会关切,持续释放关于减少和规范特长招生的信号。2014年教育部就曾明确,到2016年特长生招收比例压缩在5%以内。国务院也曾发布意见要求,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如今,《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的正式印发更是明确传递了让特长教育回归理性,让招生和教育更加公平的强烈信号。 让特长教育回归理性,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取消特长生”不等于“取消特长教育”,一定要避免误读取消特长生的精神实质,对特长教育进行“一刀切”的取缔。所以,取消特长生招生政策还需要进行相关配套改革作为支撑,通过不断加强和优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个性化特质给予科学评价,鼓励和引导家长、学校继续重视孩子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和特长教育,打破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创新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多元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和跨越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更优的创新人才。 取消特长生招生,让特长教育回归理性,有助于营造更公平、更透明、更规范的教育和招生秩序,有助于形成更平和、更理性的教育心理,从而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档升级。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