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角度看,2016年全国戏曲演出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票房占比达70%,这两个地区聚集了国内一流的戏曲表演团体、固定的戏曲演出场所以及稳定的戏迷观众,市场发展相对成熟。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京津沪三地,包括武汉、合肥、西安、宁波等地在内,戏曲年演出场次在100场以上的仅有9个城市,其中,武汉演出相对最多,达408场。除此之外,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城镇乃至农村,几无“市场”可言。政策上虽有“送戏下乡”,但剧场少、剧团少、好剧目少、好演员少,长期缺乏戏曲氛围的培养、固定观众群的培育和文化消费的习惯,除了一些传统戏在农村仍有“号召力”之外,新编戏在城镇及农村几无空间,更别提票房和“市场”。 此外,政策再好,措施再多,终究只是“拐杖”,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戏曲从业者来说“修炼内功”才是当务之急。近几年亦有几个现象值得思考:其一,随着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戏曲演员们接触的小剧场、实验性质的演出也愈加丰富。诚然,这对于戏曲的创作思路和创新思维多有启发,但“四功五法”的基本功和传统戏的基础万不可忽视和荒废了,这是戏曲“走出去”的本源和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其二,剧目虽新,多媒体手段虽丰富,但碍于知识结构和艺术视野限制,许多作品创作观念和价值观依然陈旧。戏曲虽属传统文化,但其传统载体只有融汇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方能具有当代价值。因此,文化知识的积累、艺术视野的开阔、舞台经验的提升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对于当代戏曲人来说亦是迫在眉睫。 近几年,随着政策日益推进,借助科技和媒体力量,戏曲宣传渠道已逐渐打开,无论是各地公益媒体群的异军突起,还是各种节目中民族文化元素频繁出现,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回暖对年轻观众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都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值得欣慰的好事。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一项政策出台不是一劳永逸的福利,文化建设靠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积累。戏曲人有幸遇上了这个好时代、好机遇和好平台,戏曲发展又一个春天的确来临,面对其他艺术门类异军突起,戏曲更应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既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我满足,更不能在政策暖床里放松警惕。学会积极选择、主动发展,懂得调整心态、把握状态,以文化实力重塑文化自信,戏曲复兴之路方能走得更扎实、更稳健、更宽阔!(迦山)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