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社工模式 打造特色课堂
集美区社区书院打造“一院一品”模式,摸索出一条“集美特色之路”
开栏语:中国古代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之久。如今,社区书院已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起,本报推出“集美社区书院巡礼”专栏,带您走近集美人的精神文化阵地。

集美社区书院开展各类特色文艺活动,营造和谐和美社区。

居民在社区书院练习书法。
近日,为了促进各社区书院之间的交流,展示社区书院的服务成果,进一步提升社区书院服务能力,集美区委文明办举办了“伟大的时代暖暖的社区”2017集美社区书院大联展文艺晚会海选活动。各“书院达人”纷纷展示才艺,一场场海选让大家看到了社区书院的活力、品质。
近年来,集美社区书院逐渐探索出一条“集美特色之路”,在运营模式上,成立区级指导中心,聘请专业社工团体进行对口化服务,逐渐打造出“一院一品”模式。这样有品质、有特色、有活力、有实效的居民精神文化阵地,成了不断凝聚社会力量、营造和谐社区最重要的桥梁。
[运营模式]
社工机构提供定制服务
“你最想在社区书院得到什么服务,想上什么课程?”在集美各社区里,常常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走家串户,细心询问居民的需求和想法。他们就是专门为社区书院服务的社工。
2016年下半年,为了发挥社区书院真正服务于民的作用,打造有特色、有品质的社区书院,集美区创新思路、敢为人先,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进社工服务机构参与各书院的运营与管理。
目前,集美有20家社区书院,有5家社工服务机构为其服务,同时还成立了1家区级指导中心。指导中心负责管理、培训、协助各社工服务中心更好地指导社区书院建设和开展相关服务。
社工服务机构相当于各书院的“保姆”,根据每家书院不同的“家庭情况”和“口味”,定制不同类型的“菜肴”。比如,锦鹤社区书院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式城市社区,辖区内双职工家庭数量突出,因此造成家庭互动、隔代教育亲子问题突出。锦鹤社区书院根据调查,针对社区大部分家庭需求,开设“家庭提升”特色讲堂,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趣味互动、亲子手工课堂等服务,促进家庭关系建设。
社工服务机构不仅负责课程开发,还注重挖掘整合社区资源,培养社区民间组织,以社区书院为平台,为社区居民搭建舞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书院服务扎根社区。
[挖掘亮点]
建设个性化“一院一品”
“要倒垃圾要分类,不要乱倒积归堆……”每周六早上,走进灌口凤山书院,耳畔都会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闽南话阅读声。原来,这是社区的孩子们在跟着陈端娥老师学习闽南童谣。陈端娥是灌口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熟知传统闽南文化,在书院开设了《闽南童谣》课程,深受小朋友喜爱。
凤山书院建于清乾隆十一年,中间经过重建、修缮,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集美区根据该书院文化特色,结合闽南特色文化,设置“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在集美的20家社区书院里,像凤山书院这样有“主题”特色的书院不在少数。“醉美”田头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设施条件和农耕文化,田头社区书院根据其特点,围绕农耕器具、家风家训、国学诵读、村风村史发展等方面,通过“农耕大讲堂”和“农耕试验田”的形式,采用“历史+户外+课堂”的机制,打造以“四季耕耘,一方农香”为品牌课程文化的“农耕讲堂”。
兑山社区书院的“红色之旅”讲堂,园博社区书院的“绿色园博”公益讲堂,东宅社区书院的“古厝家文化讲堂”……集美区结合各书院特点,按照“一书院一特色”,有针对性、有区别性、有品质性地建设“一院一品”。
[综合平台]
让居民参与社区共建
与传统的书院相比,集美社区书院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惊喜———不局限于看书和做学问,社区书院是一个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钟爱美是聚镇小区的居民,一直热爱跳舞的她,与同小区的姐妹们组建了一支“聚镇快乐健身队”。在集美锦鹤社区书院的助力下,她们的腰鼓舞、扇子舞、快板说唱成了社区的“明星节目”。
集美区依托社区书院为活动阵地,鼓励居民组建社区兴趣团队,同时以书院为阵地,进行十九大精神宣讲、垃圾分类宣导以及嘉庚文化弘扬等一系列活动。
在去年厦门会晤期间,集美区委文明办依托社区书院,举办了一系列“文明迎金砖”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角”就是各社区的居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营造和谐和美的文明社区。
此外,社区书院还成为居民协商议事的新载体。在康城社区书院,由居民、书院学员、志愿者、居委会组织的“绿色行动派”深入社区进行文明宣导,让居民参与文明随手拍活动并发表意见;同时,书院还建立微信群,让居民进行线上讨论,参与共建共治社区。
不仅如此,“社工+义工”模式也为居民提供了个人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增强居民奉献意识,凝聚社区共同精神。海西晨报讯(记者 宗琴 通讯员 黄妙 本版图片:通讯员 林志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