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发布。中国目前还存在多少地方戏曲剧种?与此前相比剧种数量有何变化?记者梳理发现,本次普查中有1个剧种重新恢复,还有19个剧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12月26日 中国新闻网) 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是推动戏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性工作,共有60个戏种因为已经消亡或名存实亡而未被收入名录,凸显出当前戏曲文化的生存困境。好在令人欣慰的是,有一个剧种重新得到了恢复,说明戏曲文化依然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为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给戏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启示,不仅要关注和保护好现存的戏种,更要想方设法让已经消失的戏种重现生机。 要为复活戏种打好基础。目前对于戏曲文化保护领域的研究,重点还是聚焦于现存的各类戏种,对于已经消失的往往只是简单记载,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想让消失的戏种复活,就必须对该戏种的发展历史、演化过程、消亡原因以及艺术细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既要搞清楚这一戏曲是怎么来的,也要弄明白该如何去创作和演绎,只有深入地掌握了戏曲的历史、艺术和文化内涵,才能为重新创作和演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为复活戏种提供支撑。戏曲的生命力源自于舞台,只有不断的演出才能激发创作热情、摆脱生存困境,让戏曲演出团队能够坚持将这项事业干下去,很多戏曲的消亡就是因为没有舞台、没有观众、没有收入,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复活戏种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博物馆里,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支撑,只有给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团队提供基本的表演场地、稳定收入,才能让他们安心投入戏曲的创作和演出,让戏曲长久保持生命力。 要为复活戏种培育人才。戏曲的传承永远离不开人,没有人创作和演出,戏曲自然无法生存。不少地方戏种之所以已经消亡或者名存实亡,就是因为失去了稳定的人才培育体系。年轻人不愿意再参与戏曲的创作和演出,戏曲事业后继无人。要激励年轻人投身戏曲艺术,就要着力于人才培育,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一方面要着力唤醒观众对戏曲的关注和热爱,促进戏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让戏曲从业者能够获得稳定和可观的收入保障;另一方面要树立戏曲从业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尊重戏曲文化的良好氛围,让年轻人认识到从事戏曲文化事业是有前途、有保障的,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投身于这项事业。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最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是当代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复活更多具备条件的戏种,将为戏曲文化增添强劲的发展动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