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的脚步中,在上海连续两轮实施的“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下,不起眼的“小小的院子”,不仅做美景,更追求有文气。正是它们的存在,连点成线再到面,整座城市便成为文化的热岛。(11月27日 《文汇报》)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改变了城市模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座更比一座高,宽广平坦的马路四通八达,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才叫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但是在这种由钢筋水泥铸成的现代化生活的背后,如果没有文化作为内核支撑,呈现出来更多的是“千城一面”的单调城市风格和压抑、冷漠的城市情感。 其实,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例如享誉全球的“浪漫之城”法国巴黎、“音乐之城”奥地利维也纳、“文学之城”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城市,都是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令全世界人都心向往之。文化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这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具有最核心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只有为城市注入文化基因,才能让城市更美好。 让城市更美好,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牌的经营,不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商贸经济,更体现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城市建设需要改变只重视“旧貌换新颜”的思维,跳出简单大拆大建、盲目扩张的怪圈,要更加注重挖掘和保护每个城市特有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底蕴,并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重塑城市文化精神,让历史与时代、城市与文化实现同频共振。 让城市更美好,要完善公共文化载体。面对城市空间寸土寸金的现实问题,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尽可能地把空间留给那些经济利润高、市场效益好的商业用户,而忽视了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搭建公共文化载体。对此,城市建设要从规划开始就融入文化元素、植入文化基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巧妙地利用好城市绿地、人防工程等有限的城市空间,新建或者改造一批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载体,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竖起文化新地标。 让城市更美好,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协同利用好专业文化团体和社会文化组织的作用,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和文化需求,精准地编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另一方面,要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大力培育民间文化团体,全力支持群众原创文化作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城市文化良性发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城市之美也不在于楼房之高,不在于规模之大,只有厚植文化土壤,城市才有灵魂、有精神、有生命,这样的城市才更加美好。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