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两创”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聚力打造荧屏佳作,努力提升艺术水准,用更多有风骨有品格有境界的作品点亮荧屏、照亮生活,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文化氛围。(9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讴歌时代发展、展现改革发展成果的电视文艺作品涌上荧屏,向十九大献礼。而这一过程中,优秀电视艺术精品从何而来?显然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电视艺术精品来自精品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电视艺术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为展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五年来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看到社会民生的改善,看到人民生活的提升,这些都能通过小小的荧屏窥斑见豹。这些作品之所以深受观众青睐和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贴近现实,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因此,电视艺术创作者应该继续秉承这样的传统,强化精品意识,将质量作为创作的唯一追求,精雕细刻,十年磨一剑,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到各个群体中,现场感受各个阶层的真实生活,从中挖掘出一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素材,将现实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荧屏上。当作品展现的是群众身边的事情,就能够天然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加作品的亲切感和亲和力。 电视艺术精品来自于创新意识。中华民族拥有深厚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电视艺术中传播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摆在电视艺术创作者面前的难题。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将传统文化嫁接到现实生活中,植入到电视艺术作品中,通过作品来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引导观众遵守社会道德,维护社会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艺术从来不只是娱乐产品,而是有着与生俱来的教育和教化属性。因此,电视艺术创作者应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推陈出新,将创作精品作为一种政治任务和文化要求,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责任担当,创作出更多符合现实需求、充满正能量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为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艺术氛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