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途径,家长和老师就能便捷交流,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似乎逐渐淡出视野。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8成家长表示,孩子上小学后从来没有过家访。(9月18日 《新京报》)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很流行的入户家访,逐渐变得稀缺起来。一方面,多元化的通讯工具更加低成本、高效率,还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另一方面,高大的建筑、穿梭的车流和拥挤的人群,让家访变得不那么轻松。在城市里,不同的学生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一次家访往往要花费老师不少的时间“行走在路上”。 急剧的社会变迁,需要家访与时俱进地融入更多的时代感。家访的初衷,在于促进家长和老师的良性互动,塑造教育合力。通过通讯工具,家长和老师即使不能面对面,也能够就孩子的学习状况、生活习惯、精神世界的发育等状况进行交流。“互联网+家访”尽管看上去不够美好,却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互联网+家访”方便、快捷,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入户家访没有使用价值。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里,老师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学生们的“镜中我”,并非“真我”。一些家长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也会选择性地忽略和回避一些问题。入户家访尽管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却更有“准头”,有助于让老师们“打捞”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情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曾经数次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家访活动,利用暑假到河北、安徽、重庆等地的学生家中家访。一些提交了贫困证明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并没有“描述的”那么困难;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虽然大学的家访和中小学的家访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入户家访能够更清晰、更多维地了解学生,效果却是一样的。 家访犹如一条纽带,帮助老师从家庭教育的源头与学校教育的表现之间,找到一条家校沟通之路。通过家访来增加对差异化、个性化学生的了解,既需要采用新渠道,也要保留老办法。不论是“微信家访”与“QQ家访”,还是“咖啡馆式家访”,尽管家访的路径可以改变,关心学生、体谅学生、帮助学生的“初心”却不能改变。 |
相关阅读:
- [ 08-15]通泰街道月山关社区征兵候选新兵家访工作
- [ 07-12]建瓯开展“廉政家访”活动
- [ 04-10]宁德市寿宁县开展“千名干部进千家访万人”入户帮扶活动
- [ 03-10]小学校长7年家访 传递500余万助学金
- [ 03-10]小学校长7年家访 传递500余万助学金
- [ 08-19]邵武市张厝乡妇联:积极做好新兵入伍前家访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